我和樓上書店
馬吉
我逛書店大概是七八十年代開始的,那時候已有些樓上書店,常去的有傳達書屋、創作書社等。傳達的老闆為嚴以敬夫婦。嚴先生是香港著名漫畫家,畫政治漫畫時用本名嚴以敬,畫生活小品時用筆名阿虫。傳達專門賣台灣的文學書籍,像王文興的《家變》、白先勇的《臺北人》、張愛玲的《秧歌》等我都是在那裏找到的。它位於跑馬地禮頓道,樓下是電車站,道路兩旁綠樹成蔭。傳達有個落地玻璃窗,窗前放了些座墊,窗外就是電車站,顧客捧着書坐在窗前,窗外的蔥翠與午後的陽光映了進來,偶爾有電車叮叮駛過,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是的,除了買書,傳達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嚴以敬接受訪問時,說起學生時代沒錢買書,不得已到書店打書釘,常被施以白眼,甚至被趕走,他就立志要開一間可以讓人打書釘的書店。傳達由嚴太太掌櫃,不算笑容可掬,但讓人感到很親切,覺得你來買書也好,不買書也罷,她都一樣歡喜。
創作書社創辦人是許定銘。許先生現在被大陸讀書界稱為「香港書神」,藏書既豐,也寫得一手好書話,是新文學研究專家。那時他正職是教書,因書愈買愈多,索性開起書店來。中共自從接管了大陸,三四十年代的新文學書籍已成毒草,而在另一岸也忌諱大陸的東西,反而在香港,新文學這一脈還未完全斷絕。由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香港曾翻印了許多新文學著作,據說但凡賣書的,都會翻書。創作書社自不例外,也翻印了好些。不過,創作較有道德,其他的會撕掉版權頁,當作自己的出品,創作就完整地翻印,頂多在封面或書脊加上書社的名稱。創作好像下午才開門,大抵是許先生下課後才有空去打理,店面不大,書種頗雜,燈光也較暗,但書價十分便宜,除了翻版,也有不少正版、台版,像周夢蝶《還魂草》領導版就是在那兒買的。
此外還有一山、平價書屋等,啊,還有青文,都是在灣仔、銅鑼灣附近,漸漸都沒落了。可能香港經濟起飛,樓價與租金也隨着起飛,使小本經營的書店難以支持下去。青文本是後起之秀(一九八一年創辦),也支持得最久,最後仍是鬥不過「市場」而結業(二OO六年)。那店主羅志華一直密謀東山再起,卻在一個寒冷的年廿八天,在書倉收拾書本之際,不慎被傾塌下來的書山壓死,讓人唏噓不已。
然而,這一間倒下了,又有另一間冒起來,潮起潮落,生生不息;正如文學雜誌、文學創作在香港,也從未中斷過一樣。傳達之後,繼起專營台版書的有田園、樂文、洪葉等。印象中初時書店都開在港島,或許正因為租金問題,書店紛紛遷移,慢慢集中到九龍,尤其是旺角來。像繼起的這三間,都先在旺角開業。洪葉店主葉小姐原本出身於田園,後自立門戶,搞得有聲有色,高峯時期共有四間店鋪,一時無兩。可惜沙士襲來,洪葉分店多了反成負累,結果關門大吉。它也出過些書,多是本地的文學創作,記憶中有劇本、散文等等。有位我心儀的作家杜杜,他第一本書《住家風景》,最初是純一出版,其後就由洪葉重版,都成為我的珍藏。
八十年代恰值大陸改革開放,出版也蓬勃起來。大陸青年餓書餓得久了,常常大排長龍到書店搶書。那時香港人讀書仍不大接受簡體,但也有些人洞燭先機,率先辦起簡體書店來。文星書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文星老闆何先生正是青文的前股東。它起初開在旺角一幢舊式唐樓之上,沒有電梯,顧客買書就要一口氣跑上長長的梯階,對四體不勤如我者真是個嚴峻考驗。沒多久,它遷進新式的商業大廈,我才鬆一口氣。文星進駐之後,那大廈陸續又開了好些書店,都多是賣簡體書。那時人民幣的幣值不高,兌港幣大約是1.25:1。文星等以書價1:1賣書,即使加上折扣,仍大有可為。近年人民幣愈趨升值,不僅突破了1:1,如今已是0.87:1了,經營乃日見困難。業主又不斷加租,文星堅持了廿多年,最終也要棄守。
以前我逛書店,常以文星為起點。文星在十一樓,其餘的在九樓、八樓。我便先跑上十一樓,然後往下逐層搜掠,出得門來兩手都是書,十分滿足。文星沒有了,我每到旺角,站在熙攘的街頭,往往有不知何去何從之嘆。
縱然如此,目前「碩果僅存」的書店依舊不少,單說旺角,除了田園、樂文,尚有榆林、開益、序言、學津等,二手書店則有梅馨、新亞等,旺角仍算得上是個小小書城,愛書人趁這一潮未沒落之前,不妨多去買幾本書吧。不過,我買書的方式其實也在改變,現在多是從網路上買,網路書店就不局限於香港,比實體書店更為紛繁,那又是另一片風景了。
(原刊二O一一年一月號台灣《文訊》雜誌第303期,另見驛居室散記、書之驛站。)
馬吉
我逛書店大概是七八十年代開始的,那時候已有些樓上書店,常去的有傳達書屋、創作書社等。傳達的老闆為嚴以敬夫婦。嚴先生是香港著名漫畫家,畫政治漫畫時用本名嚴以敬,畫生活小品時用筆名阿虫。傳達專門賣台灣的文學書籍,像王文興的《家變》、白先勇的《臺北人》、張愛玲的《秧歌》等我都是在那裏找到的。它位於跑馬地禮頓道,樓下是電車站,道路兩旁綠樹成蔭。傳達有個落地玻璃窗,窗前放了些座墊,窗外就是電車站,顧客捧着書坐在窗前,窗外的蔥翠與午後的陽光映了進來,偶爾有電車叮叮駛過,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是的,除了買書,傳達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嚴以敬接受訪問時,說起學生時代沒錢買書,不得已到書店打書釘,常被施以白眼,甚至被趕走,他就立志要開一間可以讓人打書釘的書店。傳達由嚴太太掌櫃,不算笑容可掬,但讓人感到很親切,覺得你來買書也好,不買書也罷,她都一樣歡喜。
創作書社創辦人是許定銘。許先生現在被大陸讀書界稱為「香港書神」,藏書既豐,也寫得一手好書話,是新文學研究專家。那時他正職是教書,因書愈買愈多,索性開起書店來。中共自從接管了大陸,三四十年代的新文學書籍已成毒草,而在另一岸也忌諱大陸的東西,反而在香港,新文學這一脈還未完全斷絕。由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香港曾翻印了許多新文學著作,據說但凡賣書的,都會翻書。創作書社自不例外,也翻印了好些。不過,創作較有道德,其他的會撕掉版權頁,當作自己的出品,創作就完整地翻印,頂多在封面或書脊加上書社的名稱。創作好像下午才開門,大抵是許先生下課後才有空去打理,店面不大,書種頗雜,燈光也較暗,但書價十分便宜,除了翻版,也有不少正版、台版,像周夢蝶《還魂草》領導版就是在那兒買的。
此外還有一山、平價書屋等,啊,還有青文,都是在灣仔、銅鑼灣附近,漸漸都沒落了。可能香港經濟起飛,樓價與租金也隨着起飛,使小本經營的書店難以支持下去。青文本是後起之秀(一九八一年創辦),也支持得最久,最後仍是鬥不過「市場」而結業(二OO六年)。那店主羅志華一直密謀東山再起,卻在一個寒冷的年廿八天,在書倉收拾書本之際,不慎被傾塌下來的書山壓死,讓人唏噓不已。
然而,這一間倒下了,又有另一間冒起來,潮起潮落,生生不息;正如文學雜誌、文學創作在香港,也從未中斷過一樣。傳達之後,繼起專營台版書的有田園、樂文、洪葉等。印象中初時書店都開在港島,或許正因為租金問題,書店紛紛遷移,慢慢集中到九龍,尤其是旺角來。像繼起的這三間,都先在旺角開業。洪葉店主葉小姐原本出身於田園,後自立門戶,搞得有聲有色,高峯時期共有四間店鋪,一時無兩。可惜沙士襲來,洪葉分店多了反成負累,結果關門大吉。它也出過些書,多是本地的文學創作,記憶中有劇本、散文等等。有位我心儀的作家杜杜,他第一本書《住家風景》,最初是純一出版,其後就由洪葉重版,都成為我的珍藏。
八十年代恰值大陸改革開放,出版也蓬勃起來。大陸青年餓書餓得久了,常常大排長龍到書店搶書。那時香港人讀書仍不大接受簡體,但也有些人洞燭先機,率先辦起簡體書店來。文星書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文星老闆何先生正是青文的前股東。它起初開在旺角一幢舊式唐樓之上,沒有電梯,顧客買書就要一口氣跑上長長的梯階,對四體不勤如我者真是個嚴峻考驗。沒多久,它遷進新式的商業大廈,我才鬆一口氣。文星進駐之後,那大廈陸續又開了好些書店,都多是賣簡體書。那時人民幣的幣值不高,兌港幣大約是1.25:1。文星等以書價1:1賣書,即使加上折扣,仍大有可為。近年人民幣愈趨升值,不僅突破了1:1,如今已是0.87:1了,經營乃日見困難。業主又不斷加租,文星堅持了廿多年,最終也要棄守。
以前我逛書店,常以文星為起點。文星在十一樓,其餘的在九樓、八樓。我便先跑上十一樓,然後往下逐層搜掠,出得門來兩手都是書,十分滿足。文星沒有了,我每到旺角,站在熙攘的街頭,往往有不知何去何從之嘆。
縱然如此,目前「碩果僅存」的書店依舊不少,單說旺角,除了田園、樂文,尚有榆林、開益、序言、學津等,二手書店則有梅馨、新亞等,旺角仍算得上是個小小書城,愛書人趁這一潮未沒落之前,不妨多去買幾本書吧。不過,我買書的方式其實也在改變,現在多是從網路上買,網路書店就不局限於香港,比實體書店更為紛繁,那又是另一片風景了。
(原刊二O一一年一月號台灣《文訊》雜誌第303期,另見驛居室散記、書之驛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