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榆林書軒.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榆林書軒.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31 December 2014

旺角書城遺店 今天結業

旺角書城遺店 今天結業
記者、攝影:童傑


也許是城市生活節奏太快,文化褪色太快。繼O八年「旺角書城」因老牌文史哲書店「文星圖書」結業而陸續瓦解後,還來不及緬懷多幾年,去年另覓舖位的書店「博學軒」,終也敵不過租金、人民幣書價成本上漲以及更致命的書客減少等原因,於今天結業。意味着書客他日獨上二樓,又少一串書聲。

國學大師王國維說過,讀書要獨上高樓,有望盡天涯的境界。不過讀書人在香港卻要登矮樓,上二樓書店,在芸芸招牌下,眾生都在拖篋,可能二樓就是天涯。二樓書店經營艱苦,位於西洋菜街的樓上簡體字書專門店「博學軒」,經營了十二年也於今天結業。

老闆梁志豪,六十後,中學程度,並非甚麼文化人,本來做建築,閒時開卷為樂,讀來一肚墨水。O二年香港建築行業低沉,索性孤注一擲,把僅有的十多萬元積蓄,與太太在「現時點商場」膽粗粗開書店。見首月已賺錢,驚覺原來香港地都有客人一擲五千元買一套中國古銅器大部頭書,於是加碼遷入至月租一萬元的「旺角城市中心」,大展拳腳。

O二年未有自由行,兌人仔仍抵玩,港人未太厭惡簡體字,買簡體字版的港台書隨時便宜逾半,賣到成行成市。他憶述,他的店當時位於旺角城市中心九樓,歷史較長的「文星圖書」則位於十一樓。後來越做越旺,「新思維」、「紅窗」、「閒閒」、「榆林」等書店遷入,全盛時期有八間書店,被傳媒稱為「旺角書城」。

禁書如《往事並不如煙》等特別暢銷,這種日子,終歸會完嗎?

從文星圖書接收回來的書,還有好幾本。

小陽春月袋四萬

「開業前,我到文星刺探營銷情況,見有客人買一套《戰國楚竹書》,盛惠六百元,心想三分之一是利潤,便有二百元,打了支強心針。」到他開業,一樣賺到,「中大學生來買文史哲參考書動輒數百元,有客人一買幾米的書就要一套,很暢銷,後來有好幾本書如《往事並不如煙》、《我們仨》都好賣到幾乎要搶書。」當年過海客平均消費數百元,小小書店,有過小陽春,博學軒每月營業額破十萬元,利潤高達四萬元,《十三經注疏》、《二十四史》等幾套大書,賣完又賣。靠賣書,他養活一家三口。在他身上,見證賣書賣到變中產的文化怪談。不過,O四年「新華書城」攻港,「三中商」書店下調簡體字書價至一對一,全面價格競爭後,加上人仔轉強,書種難敵大書店的旺角書城終走下坡。
文星於O八年結業,博學軒接收了部份圖書。可是文星一走,其他星辰也終將散去。一一年,單打獨鬥的博學軒遷離已經營了八年的書城,搬到德發大廈,靠熟客來尋寶,近年回流西洋菜街,卻虧損經年,他意興闌珊,終要結業。

訂閱內地雜誌的書友很多,老闆正忙於聯絡取書。

見證「旺角書城」歲月的博學軒,遷至西洋菜街南現址才一年多。

他親手做的書櫃木段秀實,12年來完整無缺。

賺到家人相聚時光

常教人要多讀老莊思想、把逍遙掛在嘴邊的他,對讀者流失流露失望神色,「五千多個基本會員,很多客失蹤了,我曾與他們傳短訊,他們卻回覆說出來打工了,三十歲後已沒多看書。加上簡體字書沒退書機制,越貴越難賣。我曾想過轉賣港台書,又怕付不起資金鏈需求大增的代價。」
不過書店黃昏,總有無限故事可說,例如他女兒由小二到大學二年級均在店內打書釘,受書香薰陶愛上閱讀。「培養到女兒有讀書興趣,是我唯一得着吧。」賺到的,還有跟老婆出雙入對的時光,「結婚二十年,經營書店的十二年,相處時間比別人多一倍。」
旺角書城曾經存在的書店,如今除了榆林在別處經營,已相繼結束。區內其他老牌書店如「樂文」、「田園」以及後輩書店「序言」依然存在,但年輕人有沒有「失讀」現象、小書店有何存在之必要等問題,值得深思。如今做回建築業炒散的他,覺得書店早如雞肋,「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那一種可惜吧。」不過廣結良朋,文化有價,十二年的南柯一夢,發過也很美好。

蘋果日報二O一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Saturday, 27 July 2013

書店地圖

書店地圖
馬吉

二OO八年二月,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在倉庫整理存書,不慎被書活埋,令人惋惜不已。二OO九年二月,朋友為紀念他編了本文集:《活在書堆下》。全書共分四輯,第一二輯都是回憶他和青文的文章,我大部分已在報刊或網上讀過,如今收集在一起,自是很好的紀念。第三輯為「傳媒的哀思」,當中有篇長文〈殉夢書香〉,原刊於北京日報,對青文的創立,羅志華如何接手經營,描述頗詳,情文並茂,既可作青文的發展史讀,也可作香港書店業,尤其是二樓書店的發展史讀。像這樣的文章,不由香港人來寫,而由北京記者執筆,香港那些所謂文化人,是該感到慚愧的。

第四輯為「倒行的歷史」,有多篇文章簡介香港的二樓書店,我覺得這一輯最有意思。我就讀過台灣書話家傳月庵的《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當中介紹了台灣的二手書店,順帶也寫了好幾間具有影響力的出版社,既有「史識」,也文采斐然,讓人感到台灣濃厚的文化氣息。香港像台灣那樣有特色的書店和出版社也在不少,但都是自生自滅。例如賣二手書的神州,已有好幾十年歷史,足為香港文化發展的見證,也只有大陸的藏書家不時提到,香港讀者從來不聞不問。又如灣仔軒尼詩道的三益,想當年我也曾光顧過,但不久結業,也不知它究竟有何底蘊,對香港文化傳播起過甚麼影響。我也是只見大陸的作者提過,香港好像許定銘也偶然提及,不過大家仍是對之漠然。即如許定銘自己創辦的創作書社也有許多故事可說,可是又有誰理會?

這第四輯介紹了好些書店如已結業的文星、洪葉,仍「健在」的田園、樂文、榆林等,也約畧講了書店的興衰和彼此的傳承關係,算是很好的資料,不過仍只屬蜻蜓點水。希望由此起步,日後能見到更詳盡的「書店地圖」吧。

Wednesday, 10 July 2013

我和樓上書店

我和樓上書店
馬吉

我逛書店大概是七八十年代開始的,那時候已有些樓上書店,常去的有傳達書屋、創作書社等。傳達的老闆為嚴以敬夫婦。嚴先生是香港著名漫畫家,畫政治漫畫時用本名嚴以敬,畫生活小品時用筆名阿虫。傳達專門賣台灣的文學書籍,像王文興的《家變》、白先勇的《臺北人》、張愛玲的《秧歌》等我都是在那裏找到的。它位於跑馬地禮頓道,樓下是電車站,道路兩旁綠樹成蔭。傳達有個落地玻璃窗,窗前放了些座墊,窗外就是電車站,顧客捧着書坐在窗前,窗外的蔥翠與午後的陽光映了進來,偶爾有電車叮叮駛過,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是的,除了買書,傳達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嚴以敬接受訪問時,說起學生時代沒錢買書,不得已到書店打書釘,常被施以白眼,甚至被趕走,他就立志要開一間可以讓人打書釘的書店。傳達由嚴太太掌櫃,不算笑容可掬,但讓人感到很親切,覺得你來買書也好,不買書也罷,她都一樣歡喜。

創作書社創辦人是許定銘。許先生現在被大陸讀書界稱為「香港書神」,藏書既豐,也寫得一手好書話,是新文學研究專家。那時他正職是教書,因書愈買愈多,索性開起書店來。中共自從接管了大陸,三四十年代的新文學書籍已成毒草,而在另一岸也忌諱大陸的東西,反而在香港,新文學這一脈還未完全斷絕。由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香港曾翻印了許多新文學著作,據說但凡賣書的,都會翻書。創作書社自不例外,也翻印了好些。不過,創作較有道德,其他的會撕掉版權頁,當作自己的出品,創作就完整地翻印,頂多在封面或書脊加上書社的名稱。創作好像下午才開門,大抵是許先生下課後才有空去打理,店面不大,書種頗雜,燈光也較暗,但書價十分便宜,除了翻版,也有不少正版、台版,像周夢蝶《還魂草》領導版就是在那兒買的。

此外還有一山、平價書屋等,啊,還有青文,都是在灣仔、銅鑼灣附近,漸漸都沒落了。可能香港經濟起飛,樓價與租金也隨着起飛,使小本經營的書店難以支持下去。青文本是後起之秀(一九八一年創辦),也支持得最久,最後仍是鬥不過「市場」而結業(二OO六年)。那店主羅志華一直密謀東山再起,卻在一個寒冷的年廿八天,在書倉收拾書本之際,不慎被傾塌下來的書山壓死,讓人唏噓不已。

然而,這一間倒下了,又有另一間冒起來,潮起潮落,生生不息;正如文學雜誌、文學創作在香港,也從未中斷過一樣。傳達之後,繼起專營台版書的有田園、樂文、洪葉等。印象中初時書店都開在港島,或許正因為租金問題,書店紛紛遷移,慢慢集中到九龍,尤其是旺角來。像繼起的這三間,都先在旺角開業。洪葉店主葉小姐原本出身於田園,後自立門戶,搞得有聲有色,高峯時期共有四間店鋪,一時無兩。可惜沙士襲來,洪葉分店多了反成負累,結果關門大吉。它也出過些書,多是本地的文學創作,記憶中有劇本、散文等等。有位我心儀的作家杜杜,他第一本書《住家風景》,最初是純一出版,其後就由洪葉重版,都成為我的珍藏。

八十年代恰值大陸改革開放,出版也蓬勃起來。大陸青年餓書餓得久了,常常大排長龍到書店搶書。那時香港人讀書仍不大接受簡體,但也有些人洞燭先機,率先辦起簡體書店來。文星書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文星老闆何先生正是青文的前股東。它起初開在旺角一幢舊式唐樓之上,沒有電梯,顧客買書就要一口氣跑上長長的梯階,對四體不勤如我者真是個嚴峻考驗。沒多久,它遷進新式的商業大廈,我才鬆一口氣。文星進駐之後,那大廈陸續又開了好些書店,都多是賣簡體書。那時人民幣的幣值不高,兌港幣大約是1.25:1。文星等以書價1:1賣書,即使加上折扣,仍大有可為。近年人民幣愈趨升值,不僅突破了1:1,如今已是0.87:1了,經營乃日見困難。業主又不斷加租,文星堅持了廿多年,最終也要棄守。

以前我逛書店,常以文星為起點。文星在十一樓,其餘的在九樓、八樓。我便先跑上十一樓,然後往下逐層搜掠,出得門來兩手都是書,十分滿足。文星沒有了,我每到旺角,站在熙攘的街頭,往往有不知何去何從之嘆。

縱然如此,目前「碩果僅存」的書店依舊不少,單說旺角,除了田園、樂文,尚有榆林、開益、序言、學津等,二手書店則有梅馨、新亞等,旺角仍算得上是個小小書城,愛書人趁這一潮未沒落之前,不妨多去買幾本書吧。不過,我買書的方式其實也在改變,現在多是從網路上買,網路書店就不局限於香港,比實體書店更為紛繁,那又是另一片風景了。

(原刊二O一一年一月號台灣《文訊》雜誌第303期,另見驛居室散記書之驛站。)

Tuesday, 9 July 2013

文星結業

文星結業
馬吉

今讀《蘋果日報》,驚悉由於人民幣與鋪租不斷飛升,文星書店已在上月底結業。文星即使不是二樓書店的元老,也是二樓書店賣簡體書的元老。是它專賣簡體書之後,才引來不少二樓書店跟風,今日許多二樓書店多少都要賣點簡體書了。那時文星開在亞皆老街一幢唐樓上,不知是四樓還是五樓,沒有電梯的,要攀爬一條畢直的石階才上得去,上到去時已氣喘如牛。後來它才遷到旺角城市中心現址,也有好幾年了。漸漸像尚书房、榆林書軒、新思維書店、博學軒等賣簡體的才進駐,都多數開在旺角城市中心。

我每到旺角「朝聖」,以前是先逛亞皆老街,再去花園街那間五車書屋(不久已結業),才再折回西洋菜街走訪那幾間賣台版的書店如洪葉(已結業)、樂文(已搬遷)、田園等。如今不用繞那麼多彎路,先到旺角城市中心,直上十一樓的文星。它的書種至今仍是最新最快,也最合心水,我難免要撿幾本書;然後才落九樓,那兒有博學軒和新思維。博學軒是夫妻檔,服務不錯,進門例必有一聲「隨便睇」,離去時也有聲「多謝光臨」。然而他們書種較舊,我總是空手離去,辜負了他們的美意。新思維較多文史書籍,不過合意的不多,也是看看就離去了。八樓還有間榆林(繁體店),但賣港版台版書,我興趣不大。

出了旺角中心,便跑到對面上開益(以前洪葉舊址),有時也會買到些書;跟着再上一層樓到榆林(簡體店)。榆林的書種跟文星的不盡相同,但都多是我喜愛的文學類,恰好跟文星互補。只是近來入貨似乎慢了些,漸漸有些老態。現時我出來逛書店,都是藉口替發嫂嫂辦點事,乘機走一走而已。通常會挑阿B午睡時間才出動,一面四處逛,一面就記掛着阿B。這樣走了一圈,不覺已個多小時,要趕回去照顧阿B了。旁邊還有尚书房,旺角城市中心隔壁還有梅馨、序言、樂文等。梅馨也專賣大陸書,較多藝術類,非我口味,但不時會有驚喜,像鄭振鐸兩冊繁體的《西諦書跋》,正是在那裏撿的。如果還有時間,我會匆匆逛逛梅馨,便打道回去,其他的只好放棄了。

月前我在卓越亞馬遜網站發現幾隻DVD:《棋王》、《孩子王》和《黑炮故事》,連忙落單,卻不成功,說甚麼不能配送「中國以外地區」。真是奇怪,當當網倒從來沒有這問題,可是這三隻影碟當當都缺貨。我便跟文星訂購。據以往經驗,他們一兩個星期就回覆的,今回卻是渺無音訊,原來不玩了,真是可惜。

驛居室散記二OO八年七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