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5 April 2014

對「樓上書店」的回顧和觀察

對「樓上書店」的回顧和觀察
關平


早期的「樓上書店」

跟我同年紀的一代,都不時懷念伴著我們成長的「樓上書店」。我們那時剛上大學,閒來不時去旺角訪第一代的「樓上書店」,像龍門書店、實用書局、環球書局等,購買台版的文史哲圖書,和因「文化大革命」內地停止出版的同類圖書。遇到有一定市場又是絕版的書,他們會提供翻印版代替。

到70年代我們大學畢業前後,有同學和朋友還坐言起行,索性辦起仝人書店來,像一山書屋、南山書屋等,另外還有王敬羲在尖沙咀辦的文藝書屋。這些早期的「樓上書店」除了經營圖書零售外,其實也兼及圖書出版和發行,翻印內地版圖書。王敬羲把香港能賣的台灣文星叢書拿來翻印,還有波文書局也是翻印內地版文史哲圖書的專門店。

70年代一段頗長時間,香港的非課本圖書市場基本上是台版書的天下,本來香港台版書的官方總代理是集成圖書,但官方機構因循不振,不管利潤動機,熱門圖書長期缺貨,實在經營得不成氣候。個別「樓上書店」兼當發行商,各自建立關係,零碎從台灣渠道進口,也同時當翻版書商。同期有在香港本業是出版和印刷,後來經營大眾書局門市的世界出版社、和以發行報刊雜誌為主要業務,皇冠叢書的老牌代理吳興記最為活躍。到了80年代開始,主要台版書發行商才開始集中,如世界出版社的前職員出來經營的藝文和有成,和兼營「樓上書店」的田園書屋。田園書店後來再派生出樂文書店和洪葉書店,都是採零售和發行兼營模式運作,則是後話了。

80年代的其他經營者如青文書屋除圖書零售外,也靠青年文學獎的活動和出版支持,曙光圖書則是英文圖書零售專門店,以小眾閱讀口味為特色。

「文化大革命」後,內地圖書出版恢復,但香港市場收縮,官方總代理是三聯書店,零售點主要是三聯、中華和商務門市。要到90年代,國版文史哲圖書才再受關注,開始有個別經營者直接從深圳新華書店進書來港,以降低人民幣與港幣的兌換率作競爭手段,書種以文史哲圖書為主,補充三聯的不足。要到2000年代,才有專營大眾閱讀路線的尚書房出現,以降低人民幣兌換率作招徠,迅速增加零售點,掀起內地版圖書零售的新潮流。

近年此消彼長

近年來香港的「樓上書店」數量似乎出現下降跡象,我們間中從傳媒的報道中得悉這家那家名字熟稔的老牌或新進「樓上書店」結業的消息。根據業界朋友提供的數字,香港的書店數量從2000年代的140家下跌至今天的110家,少了接近20%。這個現象是否反映了圖書零售業日益式微呢?

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看看香港的中型、大型書店數量是增加還是減少,來說明整體圖書零售業市場的趨勢。以聯合出版集團屬下的三個圖書零售系統──三聯、中華和商務門市為例,他們近年不住擴展,分店增加到48家,書店類型從過往的以大型綜合店和社區書店為主以外,進展到兼及文史、社科、英文、法律等專門店及大學書店。大規模的外資書店看來亦有增加的趨勢,如來自新、馬的大眾書局和Prologue書店集團,合計增加至18家;也是來自新、馬的英文書店Page One亦見擴張至4家,在原來以英文圖書和設計圖書市場為主的基礎上,兼售中文圖書;來自澳洲的Dymocks連鎖授權書店未見顯著萎縮,現已開至9家;來自菲律賓的Metro Books再多開1家分店,來自台灣的誠品在銅鑼灣站穩陣腳後,聽說正在部署再開分店。

「樓上書店」與中型、大型書店的數量,看來是此消彼長,據一大型圖書發行公司透露,近五年間香港的圖書發行金額沒有顯著波動,不過,就算銷售金額不變,考慮到近年間圖書定價的增加,總的銷售冊數應是下降了。這裡必須指出,某家圖書發行公司的銷售冊數下降也不一定顯示市場萎縮。「樓上書店」較為依賴本港圖書發行商的供應,中型、大型書店有自己從外地進書的渠道,通過外地出版商和代理商進貨。

「樓上書店」趨勢有變

總的算來,香港的「樓上書店」近年數量有所減少,經營的書種也有一定變化。十多年前,他們以銷售台版文史圖書為主,與大型綜合書店互為補充,各自精彩,結果豐富了讀者的閱讀選擇。可惜近年來趨勢有變,就我個人觀察,越來越多的「樓上書店」放棄了他們一向引以為傲的專門書店特色,改為走通俗路線的一般綜合性書店,或專門銷售內地簡體字版的通俗讀物,純粹依賴增加折扣來與大型綜合書店作競爭。雖然不少購書者因增加折扣減低了購書開支,這種競爭手法其實很不智,長遠對自己不利。論財源論能力,大型連鎖書店系統更有能力去作價格競爭,利用增加折扣的手段來消滅競爭對手。發動折扣戰並非「樓上書店」的強項,以長期減價作競爭只會減少合理利潤,逐漸「陰乾」。「樓上書店」轉型走通俗路線,其實也非讀者之福,整體圖書市場減少了特色的專門書店,讀者可以選擇的書種肯定會收窄,小眾趣味備受忽視,讀者只好更依賴網上書店尋書,加速了虛擬書店取代實體書店的過程。

我一直強調,香港的成功是因為市場開放,不排斥外來參與者加入競爭,圖書零售業是一個極佳例子。正是因為財雄勢大、資源豐富的外來連鎖書店競爭者不斷加入,香港的書店經營者警覺性不得不提高,時常有危機感,了解如果自己不進步會遭到淘汰,所以大家都在市場定位清析、書種突出、壓低存貨數量、減少人手、提高效率上用功,多走一步,多出新的點子,靈活性就提高了,經營管理的層次也就不斷提升。「樓上書店」能夠抵抗各方面的壓力,繼續生存,在香港的圖書零售市場穩住地位,成為華文閱讀世界的特色,成果得來不易,值得珍惜。

總的來說,香港購買圖書的讀者多了,購書意欲提高,圖書零售的消費額不斷增加,這個餅明顯是做得越來越大了,不然,在商場租金持續高企的情況下,這麼多的大型書店怎可能維持下去?哪裡會有這麼多的新書店出現?更多的外來參與者進軍香港市場?種種跡象,都顯示出大家對香港的圖書零售市場充滿信心。

面對最大競爭對手

「樓上書店」也是如此,雖然有經營者因為捱不起連年增加的租金結業,但也有經營者另闢出路,如遷到更高的樓層好節省租金、多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和特色展覽以作宣傳、吸引客流、走業務多元化路線,銷售食譜同時兼售廚房用具、銷售旅遊書同時兼售旅遊輔助雜品、銷售兒童書同時兼售親子產品等,都是一些應變的成功例子。

我覺得「樓上書店」與中型、大型連鎖書店一樣,今天面對的最大競爭對手不是其他商號,而是隨著互聯網普及化出現的網上書店和電子圖書。經過十年多的發展,這些新經濟帶來的閱讀和銷售型式已經漸趨成熟,在歐美、內地和台灣都紛紛侵食實體書店的業務,大型連鎖書店近年來業務不景,出現虧蝕,甚至倒閉跡象,書店數目明顯縮減,小型獨立書店明顯最受影響。紛紛停業關門。互聯網新經濟對實體書店的衝擊浪潮是否會加劇,實體書店是否有機會繼續生存下去呢?相信這才是圖書零售業應特別關心的問題。

(出席12/4/2014港專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香港閱讀」研討會系列一:「樓上書店」的發言稿)

書與人二O一四年四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