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6 May 2015

獨立書店變陣抗壟斷

獨立書店變陣抗壟斷
記者:朱雋穎

【本報訊】連鎖書店壟斷市場,但龍頭書局三聯、中華與商務(簡稱三中商)繼冷待雨傘運動等書籍,更被批指受中聯辦掌控。「You are what you read」,不想當填鴨,或可多走一步,獨立書店如地攤、開益書店、樂活書緣及MCCM Creations等,都是在困難經營夾縫中,開出的一朵朵的花。

【樂活書緣】
■店長鄭偉謙指為符合店主理念,堅持不賣金融、旅遊書等消費書籍。楊柏賢攝

專賣冷門書 辦講座興趣班

在這個書店比金舖稀罕的年代,社區獨立書店更是絕無僅有。屯門置樂花園有間「樂活書緣」專賣「三中商冇嘅書」,又預留空間供免費漂書,更不時舉辦公益講座,服務街坊,猶如社區中心。

送二手書吸客

店長鄭偉謙說,樂活書緣創辦人是陳根錦博士與林亦子醫生,後者曾於北京見證八九民運,對中國失去一整代有理想的知識分子感痛心,且不忍本地讀書風氣越趨蕭條,遂成立書店。店內書籍都是他們喜愛的類型,鄭笑說不少是三中商沒有賣的,如大量中國公共知識分子著作、簡體字繪本《三個強盜》等,同時有科普、哲普、文學及健康書籍,也有一整格的絕版黃巴士叢書。

不過書店每月營業額只有8,000元,交租也不夠。他說明白某類書較易銷售,可改善書店的收入,但不符店主推動更好讀書風氣的堅持,「啲人成日入嚟問有冇金融書呀、旅遊書呀,但真係冇囉,不如睇吓呢本講吉爾吉斯嘅繪本。好有質感,講到人哋點樣感受個城市,而唔係教你點消費」店內亦有大量二手書只送不賣,歡迎有需要人士帶走。

他觀察到,很多街坊途經書店,或會好奇隔着玻璃探看,「有啲人以為入舖頭就一定要買嘢,唔買就唔敢入」,故特將漂書箱放到門外,希望至少先吸引人們翻書。除了工人權益或健康等公益講座,店內亦開辦手工藝班、主題書展及讀書會,最近的一次是介紹伊斯蘭文化與世界,未來亦計劃到附近學校辦通識讀書組。

蘋果日報二O一五年五月五日)

50呎劏舖 讀者自定書價

【地攤】
■面積50呎的地攤,內有約300本書。李家皓攝

隨港鐵西營盤站通車,東邊街盡頭開了間小書店「地攤」。攤主愛書卻不藏書,看完作自由定價放售,也比擺着封塵要好。地攤將不時舉辦讀書會,店內空間小,就移師店外行人路或鄰近的中山公園,攤主坦言,傘運令他學會善用公共空間,不受限於小小的「劏舖」。

面積50呎的地攤,內有約300本書,都是攤主喜愛又看過的,如詩集,夏宇旁立着袁兆昌、飲江與洛楓;整套《死亡筆記》附近有本楊學德,再過一點是卡爾維諾、羅蘭巴特;新書架上有史兄,以及一些傘運書。近門處還有一些由台灣扛回來的貓罐頭。無論新書、二手書或貓糧,全都無定價,無論多珍貴,「之前喺網上透露有黃碧雲嘅《揚眉女子》,好多人嚟問,但只有一本,先到先得囉,唔會炒賣。就算係蕭紅嘅絕版書,都唔會定價」

舊書出價相當新書

攤主說,每年書展看到書商設「10蚊」書架感痛心,「如果我係作者一定會好難過」。他認為與其由書商低價賣書,不如讓讀者自由決定價格。

他笑言,有時發球權交了給讀者,對方反而會不知所措,明明是二手書,出價卻相當於新書,有時會勸讀者「唔使咁貴喎」。現時平均一天一個買書客,收入已夠支付每月2,000多元的租金,「最重要係有生面口嘅人,見到有奇怪書,過來揭吓,多過想吸引本來已喜歡文藝嘅人特登嚟」。來訪者以街坊為主,有遛狗路過的,也有人來買貓糧餵流浪貓,而新書《矯情》的第一個客人,是住在附近的婆婆。

地攤店面小,攤主仍計劃舉辦讀詩會等活動,集合後移師中山公園,或店外的行人路、電車等,坦言是傘運的街頭論政啟發了他,「依家咁仲靈活,真係打開對公共空間嘅想像」。

蘋果日報二O一五年五月五日)

兼賣零食 熟客罵墮落


【開益書店】
■Zita指書店兼售紅酒、咖啡和零食,盼能助其翻身。

銅鑼灣「開益書店」開業10多年,主攻流行讀物,近年難以收支平衡,店主月前無奈兼售紅酒、咖啡與零食,卻換來熟客責罵「自甘墮落」。附近的「銅鑼灣書店」主銷文、史、政治書,店長林先生原本做了20多年老闆,去年也因租金過高,一度打算執笠退休,後得熟客出資頂手,現為自己建立的書店打工。

立足駱克道13年,銅鑼灣開益書店來到最難捱的關口。該店主銷生活風尚休閒書籍,「亦舒呀、貓書呀最好賣」,每月營業額曾達40萬元。年輕店主Zita原為店員,八年前接手,與同事Mag並肩作戰,「我哋賣得平平地益街坊,自己有收入叫做唔使出去打工,真係冇諗過會做唔住」。

Zita說實體書客日減,網絡書店又加入競爭,而且書店經常入不到暢銷書,待有貨時卻又過了氣,客人亦因而少了登門。現時營業額只有全盛時期的三分一。

恐明年加租 難逃結業

兩個月前,銅鑼灣開益在食譜與旅遊書群旁邊,擺賣紅酒、咖啡、零食及即食麵,收銀櫃台旁又放了日本護膚品的陳列架,「賣書cover唔到租金」。她認為兼售食品是無可奈何,但Mag說曾遭熟客當面責罵,「個男士好激動,『你哋搞乜嘢呀?吓,杯麵?仲有隻蛋?幾時賣埋奶粉呀?』,講到我哋自甘墮落咁,但有頭髮邊個想做癩痢?」。不過,生意未見好轉,擔心明年租約期滿遭加租,終難逃結業厄運。

鄰幢的銅鑼灣書店主打俗稱「禁書」的政治揭秘書,繁體字為主,但七成客源都是內地人。頭髮灰白的店長林先生有寄該類書返內地的「秘技」,故內地定單也不少。不過,他說舖租去年加租至4萬元,難以負擔,一度打算結業退休。後來得到熟客出資頂手,僱用他為店長,入貨顧店寄書一腳踢,成了自己打拼20多年的小店的員工。

蘋果日報二O一五年五月五日)

出版社辦公室變書店

【MCCM Creations】
■MCCM書店生意大減,成員笑言可專心出版工作。李展翹攝

獨立出版社MCCM Creations在我城有限的空間中漂泊掙扎,每年出版約20本書,不少為跨領域、雙語的精品書,卻不常見於大型連鎖書店;幸好2009至2014年間,先後進駐香港藝術中心及元創方開設The Bookshop,為自家書覓得知音,又辦展覽、讀書會等。可惜租約難以為繼,現退守上環當樓上書店。

MCCM的出版物有時不知如何歸類上架。像《樓上風光──香港天台窩》,作者是建築師鄔南薰與攝影師Stefan Canham,藉文字、建築繪圖與照片敍述天台戶貧民的故事;如《老爹媽思廚》記錄尋常老人家的下廚心得與往事,是食譜、歷史書與攝影集的結合,由藝術家梁以瑚統籌、文化人楊陽編輯,彩頁間有德籍攝影師Michael Wolf的作品。

登門客少 專心做出版

這些書以往在藝術中心地下The Bookshop最齊全,創辦人陳麗珊(Mary)說那幾年每個月都籌辦不同活動,如連續18個月的「傳說我城」故事分享會,日子過得忙碌卻愉快。成員陳穎華說,自家出品從前只透過大書店賣書,去貨甚慢;在自家書店賣,顧客都多選擇MCCM出品。

租約期滿後,Mary帶着不捨撤離。適逢元創方開幕,The Bookshop進駐,租金稍為增加,活動繼續辦,但人流比藝術中心更少,5個月後撤退。退守上環的出版社,改裝半間辦公室,成為樓上書店,登門者更少,笑言「可以專心做出版囉」。

蘋果日報二O一五年五月五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