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6 May 2015

獨立書店變陣抗壟斷

獨立書店變陣抗壟斷
記者:朱雋穎

【本報訊】連鎖書店壟斷市場,但龍頭書局三聯、中華與商務(簡稱三中商)繼冷待雨傘運動等書籍,更被批指受中聯辦掌控。「You are what you read」,不想當填鴨,或可多走一步,獨立書店如地攤、開益書店、樂活書緣及MCCM Creations等,都是在困難經營夾縫中,開出的一朵朵的花。

【樂活書緣】
■店長鄭偉謙指為符合店主理念,堅持不賣金融、旅遊書等消費書籍。楊柏賢攝

專賣冷門書 辦講座興趣班

在這個書店比金舖稀罕的年代,社區獨立書店更是絕無僅有。屯門置樂花園有間「樂活書緣」專賣「三中商冇嘅書」,又預留空間供免費漂書,更不時舉辦公益講座,服務街坊,猶如社區中心。

送二手書吸客

店長鄭偉謙說,樂活書緣創辦人是陳根錦博士與林亦子醫生,後者曾於北京見證八九民運,對中國失去一整代有理想的知識分子感痛心,且不忍本地讀書風氣越趨蕭條,遂成立書店。店內書籍都是他們喜愛的類型,鄭笑說不少是三中商沒有賣的,如大量中國公共知識分子著作、簡體字繪本《三個強盜》等,同時有科普、哲普、文學及健康書籍,也有一整格的絕版黃巴士叢書。

不過書店每月營業額只有8,000元,交租也不夠。他說明白某類書較易銷售,可改善書店的收入,但不符店主推動更好讀書風氣的堅持,「啲人成日入嚟問有冇金融書呀、旅遊書呀,但真係冇囉,不如睇吓呢本講吉爾吉斯嘅繪本。好有質感,講到人哋點樣感受個城市,而唔係教你點消費」店內亦有大量二手書只送不賣,歡迎有需要人士帶走。

他觀察到,很多街坊途經書店,或會好奇隔着玻璃探看,「有啲人以為入舖頭就一定要買嘢,唔買就唔敢入」,故特將漂書箱放到門外,希望至少先吸引人們翻書。除了工人權益或健康等公益講座,店內亦開辦手工藝班、主題書展及讀書會,最近的一次是介紹伊斯蘭文化與世界,未來亦計劃到附近學校辦通識讀書組。

蘋果日報二O一五年五月五日)

50呎劏舖 讀者自定書價

【地攤】
■面積50呎的地攤,內有約300本書。李家皓攝

隨港鐵西營盤站通車,東邊街盡頭開了間小書店「地攤」。攤主愛書卻不藏書,看完作自由定價放售,也比擺着封塵要好。地攤將不時舉辦讀書會,店內空間小,就移師店外行人路或鄰近的中山公園,攤主坦言,傘運令他學會善用公共空間,不受限於小小的「劏舖」。

面積50呎的地攤,內有約300本書,都是攤主喜愛又看過的,如詩集,夏宇旁立着袁兆昌、飲江與洛楓;整套《死亡筆記》附近有本楊學德,再過一點是卡爾維諾、羅蘭巴特;新書架上有史兄,以及一些傘運書。近門處還有一些由台灣扛回來的貓罐頭。無論新書、二手書或貓糧,全都無定價,無論多珍貴,「之前喺網上透露有黃碧雲嘅《揚眉女子》,好多人嚟問,但只有一本,先到先得囉,唔會炒賣。就算係蕭紅嘅絕版書,都唔會定價」

舊書出價相當新書

攤主說,每年書展看到書商設「10蚊」書架感痛心,「如果我係作者一定會好難過」。他認為與其由書商低價賣書,不如讓讀者自由決定價格。

他笑言,有時發球權交了給讀者,對方反而會不知所措,明明是二手書,出價卻相當於新書,有時會勸讀者「唔使咁貴喎」。現時平均一天一個買書客,收入已夠支付每月2,000多元的租金,「最重要係有生面口嘅人,見到有奇怪書,過來揭吓,多過想吸引本來已喜歡文藝嘅人特登嚟」。來訪者以街坊為主,有遛狗路過的,也有人來買貓糧餵流浪貓,而新書《矯情》的第一個客人,是住在附近的婆婆。

地攤店面小,攤主仍計劃舉辦讀詩會等活動,集合後移師中山公園,或店外的行人路、電車等,坦言是傘運的街頭論政啟發了他,「依家咁仲靈活,真係打開對公共空間嘅想像」。

蘋果日報二O一五年五月五日)

兼賣零食 熟客罵墮落


【開益書店】
■Zita指書店兼售紅酒、咖啡和零食,盼能助其翻身。

銅鑼灣「開益書店」開業10多年,主攻流行讀物,近年難以收支平衡,店主月前無奈兼售紅酒、咖啡與零食,卻換來熟客責罵「自甘墮落」。附近的「銅鑼灣書店」主銷文、史、政治書,店長林先生原本做了20多年老闆,去年也因租金過高,一度打算執笠退休,後得熟客出資頂手,現為自己建立的書店打工。

立足駱克道13年,銅鑼灣開益書店來到最難捱的關口。該店主銷生活風尚休閒書籍,「亦舒呀、貓書呀最好賣」,每月營業額曾達40萬元。年輕店主Zita原為店員,八年前接手,與同事Mag並肩作戰,「我哋賣得平平地益街坊,自己有收入叫做唔使出去打工,真係冇諗過會做唔住」。

Zita說實體書客日減,網絡書店又加入競爭,而且書店經常入不到暢銷書,待有貨時卻又過了氣,客人亦因而少了登門。現時營業額只有全盛時期的三分一。

恐明年加租 難逃結業

兩個月前,銅鑼灣開益在食譜與旅遊書群旁邊,擺賣紅酒、咖啡、零食及即食麵,收銀櫃台旁又放了日本護膚品的陳列架,「賣書cover唔到租金」。她認為兼售食品是無可奈何,但Mag說曾遭熟客當面責罵,「個男士好激動,『你哋搞乜嘢呀?吓,杯麵?仲有隻蛋?幾時賣埋奶粉呀?』,講到我哋自甘墮落咁,但有頭髮邊個想做癩痢?」。不過,生意未見好轉,擔心明年租約期滿遭加租,終難逃結業厄運。

鄰幢的銅鑼灣書店主打俗稱「禁書」的政治揭秘書,繁體字為主,但七成客源都是內地人。頭髮灰白的店長林先生有寄該類書返內地的「秘技」,故內地定單也不少。不過,他說舖租去年加租至4萬元,難以負擔,一度打算結業退休。後來得到熟客出資頂手,僱用他為店長,入貨顧店寄書一腳踢,成了自己打拼20多年的小店的員工。

蘋果日報二O一五年五月五日)

出版社辦公室變書店

【MCCM Creations】
■MCCM書店生意大減,成員笑言可專心出版工作。李展翹攝

獨立出版社MCCM Creations在我城有限的空間中漂泊掙扎,每年出版約20本書,不少為跨領域、雙語的精品書,卻不常見於大型連鎖書店;幸好2009至2014年間,先後進駐香港藝術中心及元創方開設The Bookshop,為自家書覓得知音,又辦展覽、讀書會等。可惜租約難以為繼,現退守上環當樓上書店。

MCCM的出版物有時不知如何歸類上架。像《樓上風光──香港天台窩》,作者是建築師鄔南薰與攝影師Stefan Canham,藉文字、建築繪圖與照片敍述天台戶貧民的故事;如《老爹媽思廚》記錄尋常老人家的下廚心得與往事,是食譜、歷史書與攝影集的結合,由藝術家梁以瑚統籌、文化人楊陽編輯,彩頁間有德籍攝影師Michael Wolf的作品。

登門客少 專心做出版

這些書以往在藝術中心地下The Bookshop最齊全,創辦人陳麗珊(Mary)說那幾年每個月都籌辦不同活動,如連續18個月的「傳說我城」故事分享會,日子過得忙碌卻愉快。成員陳穎華說,自家出品從前只透過大書店賣書,去貨甚慢;在自家書店賣,顧客都多選擇MCCM出品。

租約期滿後,Mary帶着不捨撤離。適逢元創方開幕,The Bookshop進駐,租金稍為增加,活動繼續辦,但人流比藝術中心更少,5個月後撤退。退守上環的出版社,改裝半間辦公室,成為樓上書店,登門者更少,笑言「可以專心做出版囉」。

蘋果日報二O一五年五月五日)

Tuesday 28 April 2015

悠閒書坊 Leisure Book Shop


在西貢這片香港後花園內,有一家開業十六年的二手英文書店「悠閒書坊」。問及店主郭志達 Kevin 怎麼形容書店,他沈默了一會,咧嘴而笑著回答:「就像店名那樣⋯⋯悠閒吧。走進來,放下袋子,慢慢看書。這裏沒甚麼特別,就是悠閒,看書也不是為了達到甚麼啊。」

「喜歡看書的人仍然存在,希望還有個地方讓他們尋寶。在新書店,你可以走到櫃檯問職員有沒有哪幾本書,他按按電腦滑鼠,就找到了。但在二手書店,你得慢慢翻找,也可以找到絕版書籍,好像一個尋寶的地方。」

Leisure Book Shop 悠閒書坊
西貢普通道地下32A

Slowdown Town臉書專頁二O一五年三月十五日)


「你看看,外面,人多、車也多,商場千篇一律,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家店鋪。西貢是香港後花園,那在這個後花園裏就有我們這小書店,讓人放鬆。」的確,開業十多年多,悠閒書坊編寫著獨特的閱讀風景,社區內的二手書籍得以循環流動,閱讀文化川流不息。

「那麼你喜歡西貢嗎?」

他想也沒想便說:「當然啦!」問他,與市區比較,西貢哪裏沒那麼千篇一律?

「人吧。」他說,在西貢,人們比較友善,因為這裏地方小,社區內人們緊密連結起來,走到哪裏都受到熱情的招待。而近五年來,這小區亦面貌全非。建了新的國際學校校舍、水泥磚蓋出更多的村屋、假日絡繹不絕的人潮,西貢似乎愈來愈「繁榮」,然而正如社會上所有文明進程般,有利必有弊。Kevin說他自小光顧的店鋪多已結業,主要是賣衣衫食物的小店。

Leisure Book Shop
西貢普通道地下32A

Slowdown Town臉書專頁二O一五年三月廿八日)

Friday 24 April 2015

路邊贈閱 書香飄滿街

路邊贈閱 書香飄滿街
記者、攝影:彭海燕 編輯:黃仲兒 美術:楊蕙蘭


任職IT經理的Michelle及策展公司的Florence,受網上瘋傳的library tank照片啟發,成立了非牟利組織「讀書.型」,以私家車載書到停車場等公共空間,收集和送贈書籍,推廣閱讀習慣及共享資源的公民理念。

從前,書蟲求生能力甚高,哪裏有光,就能進入文字世界,路邊或馬背,皆讀得津津有味。五、六十年代,路邊書攤盛行,鋪一張墊在地下,或租或免費,自能聚集小社區人流,男女老幼因書結緣,論《三國》、醉《紅樓》,談吐風雅。文明換來馬路高樓,書蟲避走室內,白光燈下自娛,腹內詩書氣象萬千,周邊人物卻蒼白異常。雨傘以後,睡着的人覺醒了,醒後不只要生存,還要生活。「讀書.型」和「知書識理」兩個組織,透過在路邊免費送書,分享陽光下閱讀的快樂,滿足金錢填補不了的空虛感。

周日,兩個女子,一部八人車,停泊在維園泳池旁邊的停車場。今年五十六歲的Michelle,手執一卷,坐在車尾箱內閱讀,拍檔Florence,也坐在停車場的混凝土圍欄,乘陽光看書。行人匆匆,等巴士的、泊車的、路過的……無論遇上甚麼人,Michelle和Florence都會擱下手上書本,問一句:「我們免費送書的,坐下來看吧,我這裏歡迎打書釘的。」笑容語氣,比服務業更溫婉謙卑。

打開車子的天窗後,插入「讀書.型」的綠色旗子,吸引途人注意。

Library Tank
阿根廷藝術家Raul Lemesoff將老爺車改裝成坦克外形的圖書車,四出向路人贈書,宣揚和平理念。

開車送書 不言付出

二姝在商界工作多年,忽然萌起揸車送書的念頭,源於網絡上瘋傳的一張library tank照片。Michelle有樣學樣,駕着一九九七年買入的老爺車,向親友陌生人收集書籍,又趁上書局開倉,自費購新書,在其他義工朋友的協助下,每隔一個星期日,開車到不同地點,送書給行人。愛書愛得要送書,Michelle說,因為讀書的人看起來最型。Florence試過在機場讀書,有年輕男士來搭訕,印證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為推廣閱讀風氣,出車、出錢、出力,兩個女子卻搖搖頭說付出不大,更型。車主Michelle淡然說,除了每小時十數元的泊車費,最大的代價,是吸入路邊廢氣。Florence也笑說:「星期日留在家,時間不過花在睡覺、看電視、吃東西上,來這裏分享書籍,可以曬曬太陽,又逼到自己看書,我覺得很值得。」

比起新書,舊書更有故事。例如這本貓咪圖集,由一位男士送贈給女士,書上還保留了墨迹。為甚麼輾轉來到書攤?是情已逝,抑或昇華到不計較外物?很想知道吧?

手上拿着蔡子強著作《帶書上路》的Michelle,坦言求學時期除了工具書外,對閱讀不感興趣,雨傘以後,才發現有看書的必要。「我需要吸收理念性的東西,支持自己走下去,同時希望香港人思索一下,金錢或物質生活以外的東西。」免費送書,「咁大隻蛤乸隨街跳」,亞洲地區還沒習慣,行人路過,需要兩人講解「每人可免費取一本」,才敢拿起書本。「他們會擔心被電視台整蠱,不敢自己取,又或者有些人拿很多書,不知道目的是甚麼。」Florence說,兩人看守書攤,主要是為了講解理念,長遠而言,最想路邊書攤蔚然成風,變全自助模式。

訪問期間,一位的士司機(灰衫)想看中國歷史書,Michelle推介《心理關雲長》給他。

「讀書.型」會記錄被提取的書籍名稱,研究哪些類別的書較受歡迎,增加供應。

共塑公民社會

與一般漂書活動比較,「讀書.型」的操作更簡單,像歐洲路邊的讀書攤一樣,讀者看完書,可帶回舊書自由交換,令書本永續地流動,但沒強制要求一換一。Michelle到德國和瑞士旅行,大樹下的書攤沒人看守,小孩在陽光下,暫時當起小管家,守護身邊書籍,但實際上,那些書由公民共享,不屬於誰。

一送、一受,傳統稱之為「慈善」。Florence的理想世界,卻不能以慈善來形容,她的理想,是合作社的營運模式,「合作社是非常民主的制度,員工不分高低,每個人都有股份。我們送書,也不是抱做慈善的心態,而是作為公民社會的一分子,與人分享東西。我們希望,將來的送書活動由社區自發組織,不是由我們主導。」停下來看書的人,有等巴士的乘客、愛看歷史書的的士司機、養寵物的婦人、健碩的年輕男子等,他們見到書攤,臉上都露出開心的神情,Florence說,不是因為書本那微小的價值,而是「香港沒有這些東西。」

兩人沒計劃搞大「讀書.型」,原因是老爺車空間有限,承載太多書籍,避震器會壞掉,「我們最多只能處理二、三百本書,太多也收不到。我們最希望,地區的居民能靠公民力量,用一個篋,一個電話亭的空間,自發推廣閱讀的空氣。」建設公民社會,香港不需要英雄,而是更多Michelle和Florence。

(facebook:讀書.型活動日期及地點:通常在周末下午,詳情可留意臉書專頁公佈,歡迎捐贈書籍。)

「知書識理」 亂世中的使命


「知書識理」和「讀書.型」一樣,都是以送書方式推廣閱讀的組織,成員也包括Michelle和Florence,部份圖書也重叠,但「知書識理」額外加入文史哲及政治書,希望透過鼓勵閱讀,培養更多政治人才、爭取民主,更有「生於亂世、有種責任」的使命。

(facebook: 知書識理

記者在「知書識理」的書堆中,找到一本一九六六年印刷的《給青年的十三封信》,自覺挖到寶,十分開心。(利申:多喜愛也好,為了讓其他青年也有機會看到,看畢後會原典送回。)

蘋果日報二O一五年四月十二日﹞

Friday 13 March 2015

憑傲骨撐書界

憑傲骨撐書界
記者:童傑、王秋婷
攝影:伍慶泉、林栢鈞、梁志永、劉永發
編輯:黃子卓
美術:孔文彬

【每逢有關書店的報道,不是大出版社壟斷,就是結業,小書店月蝕六萬繼續做,我們只憑弔,不光顧,想法畸形,會有甚麼辦法打破困局嗎?是時候想一想。果籽讀書,立此一版,往後,便是讓小書店有馳騁空間,每周推介好書,以文會道,嘗試破繭而出。我們深信,當雞蛋以自己的方式,叠起高牆後,一場新的啟蒙最終便會到來。】

過去三年,本港結業小書店至少四間,連曾被CNN選為香港十大最佳獨立書店的書閣,也逃不過結業的宿命。事實上,近年書市受網絡文化衝擊,賣書變物流,廣州、澳門相繼掀起倒閉潮,書店被自然淘汰,似是定律。女書人鍾芳玲於《書店傳奇》中,分析美國實體書店黃金時代結束,也只能隱隱道出:「我真正哀悼的,倒不是個別書店的興亡,而是整體閱讀文化與購書習慣的變遷。」小書店是雞蛋,為何而存在?是一盤生意,還是文化願景?連月來我們探訪了多位老闆,感受到讀書人的那份堅持與求索。台灣獨立書店「東海書苑」告訴我們,書店的存在,不是為了賣咖啡。還可以有甚麼原因?且聽聽老闆們怎麼說。

陳湘記:小書店要成為枴杖

陳湘記父子兵陳炳新及陳耀彰

還記得讀過董橋在一個內地媒體的訪談,他自言寫了大半個世紀,感到有些煩厭。煩厭是由於看到一些中文書「怎麼還寫成那樣子?他們怎麼那麼不珍惜自己的羽毛?」接下去,當然是以白先勇不再寫小說為珍惜的例子,董橋認為「最好的東西已經寫出來了」。

作家為藝術堅持可以不寫,但對書店來說,要有書賣,才能經營。逾半世紀歷史的陳湘記,便兼營印刷、出版、零售,承擔着本港的部份出版重任。

陳湘記於七、八十年代出版武俠小說,後來兼營文具務求轉型,到今天文具銷售佔多達六成生意,但仍堅持多年的出版業務,現時每年約出版十本書。

書店已由第三代陳耀彰接班,他父親陳炳新說:「第三代有三個人,是耀彰、他的堂家姐和表哥,三人一起做,我只求把『陳湘記』的牌匾傳承下去。」

二OO四年,陳湘記支持本地年輕作者團體「廿九几」出版獨立作品,當年陳炳新答允負責印刷、釘裝,不收印刷費。合作出版二十多本書,今天「廿九几」各人都獨當一面,袁兆昌、王貽興、鄧小樺等人,至今都為文化界貢獻。本着有人就有書的理念,陳炳新今天依然站在雞蛋一方,他捧着剛出版的散文集《渺小》,向我們介紹。《渺小》的作者凌翔是位自小患上大腦麻痹的殘疾人士,他堅持寫小說、散文,姑娘幫忙校對,最後完夢,成功出版。

《渺小》印了五百本,「大書店一定不會幫他出版,也未必會幫他推銷。」記者接過小書,書頁夾了一張陳湘記製作的書籤,書籤上有胡適的「嘗試歌」,一句「即使失敗便足記」,不知鼓勵了多少像凌翔這類弱勢作者,度過每個夜深。

「要提倡更多這類新作者,閱讀文化才有機會向上。」陳炳新想讓我們知道,不放棄弱勢作者,閱讀才不致於dying,而發掘作者,正是小書店的存在意義。
今天灣仔電車漆上新姿,陳湘記灣仔分店內的牌匾亦歷久常新,字是創辦人陳以湘在四十年代時找灣仔區的街頭寫信佬疾書,溫婉依舊。新一代想於老牌匾下多加商業元素,要令書「睇得又賣得」,讓人期待。

數十年的牌匾歷久常新

逾半世紀歷史的陳湘記,兼營印刷、出版、零售。

八十後開「我的書房」:亂是特色

去年底,旺角博學軒書店結業,行家你一句「經營問題」、他一句「實在可惜」,別無其他。

自由市場,似乎所有的結業都可以歸咎於經營,但即使書店結業連連,三十四歲的Daniel,依然敢開書店。

Daniel讀通識教育畢業,七個月前,用打工賺來的儲蓄,在荃灣南豐中心二十三樓,開了間二手書店,叫「我的書房」。開店動機,說來話長,「我住荃灣十多年,見區內可以養活三間大書店,卻沒有二手書流轉,覺得有很大潛力,於是開第一間二手書店。」

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校園內,蘇格貓底二手書店咖啡屋的老闆曾經說過:「賣書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我是讀者。」沒有哪位書店老闆不嗜書,Daniel自然也是書店常客,樂於由朝讀到晚,即使書店裏很亂,他也知道要到哪裏找哪本書,「我不願意看到自己喜歡的書,放在家中沒人看。」

八千本藏書,不算失禮,「初時搬家中幾千本珍藏出來賣,後來獲街坊放書,慢慢累積與流轉,遲點還會有老師多放二千本文史書過來。」他的「書房」,書架都是二手得來,書叠得高,櫃與櫃之間,偷位放書,亂成一片,留存幾分讀書人家的溫度,「好多人屋企書房都亂,其實亂都係書店特色之一吧?」

今天仍存在的溢記、神州、新亞,大隱於市,維繫小眾品味。新的二手書店要打破市場向下的困局,覓得客源,殊不容易。

Daniel說,曾有家庭主婦,為做facial上來路經書店,他趁機上前推銷烹飪書,豈料對方贈他兩句:「有錢都買餸啦,仲俾錢買烹飪書?」他頓感錯愕,心中一涼。

荒原可以栽種品味嗎?連月來,Daniel深信可以,一個人站到荃灣新之城天橋口上,派了上萬張宣傳單,比區議員勤力,「月租二萬二,雖然還沒收支平衡,但頂兩年應該可以吧。」書店的未來就是年輕人的執着。

Daniel愛書,亦愛書房。

「我的書房」老闆Daniel,獨自派了上萬張傳單。

放小息:讀書人的奢華

近日深水埗新開了一間很不同的書店,它不賣咖啡,賣的是社區散步。它叫「小息書店」,由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開辦,前身是位於彌敦道聖安德烈基督中心的「福音閱覽室」。早前因聖安德烈堂收回大樓,閱覽室隨FES遷入深水埗區。

「小息書店」約四百呎的空間,於去年十一月開業,擺設沒一般獨立書店般擠迫,一格書櫃放兩三本書,簡直是讀書人的奢華。

為融入社區,它製作了社區散步地圖,而它作為有宗教背景的書店,卻走大眾路線,店面八成書賣文學、政治書,守門口的是周保松教授《政治的道德》一書。教會推廣經理鄭俊明說,小息之道,在於休息,「像兒時上學,落堂打鐘,放小息,就要閱讀。」

他以「開眼」來形容「佔中後」的閱讀環境,因為無論有甚麼政治立場,都要寫書讀書,自然騰空了小息的片刻。
往窗外望,是深水埗舊樓的屋頂群,小息書店將讀書人置於新舊間。書店理念是走入社區,一紙一凳,閱讀everywhere,「這也是網絡書店永遠做不到的。」

教會推廣經理鄭俊明(左)與副店長Winnie,希望繁華鬧市,有小息時光。

樂文書店:商業化冇錯

經營至今快三十年的「樂文書店」,門口的折扣告示,早已是文化符號。八折、七五折、以至最新的六五折,可謂書市寒暑表。

樂文沒賣咖啡,靠價格競爭生存至今,本來無事,但樂文經理林壁芳說,香港人讀書習慣飄忽,近年核心讀者更開始流失,比租貴的問題嚴重,「有些人甚至覺得『書冇人睇』,持全盤否定的態度。」若有種子,至少有復興的希望。

折扣是林壁芳的答案嗎?倒也不是,她依然是位理想主義者,認為只要書店聚在一起,將喜歡的書籍推己及人,我們的閱讀之城,總有日會實現。屆時沒有咖啡,沒有大出版社,毋須揠苗助長,仍能開卷有益,以我們的文化產業而感到自豪。

樂文經理林壁芳,願閱讀有日復興。

陳湘記推介:《渺小》



作者:凌翔
出版:陳湘記
簡介:一個殘疾人士的呼嘯,可以有多遠?「渺小」的是社會對他的印象,而不是他的立足點。凌翔的立足點不低,「我愛香港,但是我更愛神州大地,然而,我更想面向世界。」

我的書房推介:《你想好型嗎?》



作者:陳淑慧
出版:藍天圖書
簡介:書店老闆可以型嗎?Daniel也是個尋找「點型」的男人。他說以前自己凡事想佔便宜,讀過幾本心理分析書,偶有得着。此書以九型人格教他如何改善待人態度,「想不到今天經常接觸客人,學以致用。」

小息書店推介:《隱士─透視孤獨》



作者: Peter France
(梁永安譯)
出版:立緒出版社(台灣)
簡介:今天孤獨是因為沒手機,上網是為疏解生命的空虛。BBC資深記者Peter France發現,自古至今社會中總有些人,不怕孤獨,反而深入當中呈現另類生活,我們以隱士稱呼他們。然而孤獨,真的可以為生活態度嗎?

蘋果日報二O一五年三月十三日)

書店地圖

香港書店
馬吉

不時有書友問香港有甚麼書店,尤其是舊書店,老實說我所知不多,因我買書多循網上,很少去實體書店,但耳聞目睹總會有些,不妨說說。

香港的書店頗分散,較集中的是九龍旺角,也是我常去的地方。

賣新書的有這幾間:

尚书房

旺角西洋菜南街63號1樓(旺角地鐵D3出口);電話:23956228
旺角西洋菜南街48號1樓(旺角地鐵E2出口);電話:27708826

榆林書軒

旺角西洋菜街59號2字樓(旺角地鐵D3出口);電話:23981961
旺角彌敦道610號荷李活商業中心15樓1523室;電話:23888684

開益書店

旺角西洋菜街61號1樓;電話:36902502

樂文書店

旺角西洋菜街62號3樓;電話:23903723

序言書室

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7字樓(旺角地鐵D3/E2出口);電話︰23950031

尚书房和榆林西洋菜街店都是售賣大陸書,榆林彌敦道店除了大陸書還有港臺書,開益、樂文、序言都是賣港臺書。

賣舊書的有:

*梅馨書舍

旺角西洋菜南街66號7樓;電話:29478860

*新亞書店

旺角西洋菜街南5號好望大廈1606室;電話:23951022

要買舊書這兩間是非去不可,序言也會有些別人寄售的舊書。

*學津書店

旺角西洋菜街62號3樓

這間是名副其賁的「舊」書店,卻不是二手書店,他們有不少七八十年代香港的書,賣極賣不完,到今天都成舊書了。像八方雜誌、素葉、詩風社出版的書都會在這裏看到,常有驚喜。

然後不妨跑遠些去油麻地,那裏有兩間書店可以逛逛:

Kubrick

油麻地東莞街45號地下;電話:23848929

這間賣港臺書,主要是文學、藝術與電影方面的,也有自己的出版物,頗有特色。

*實用書局

彌敦道497號麗星大廈E座3樓;電話:23847818

這是間老牌舊書店,老闆龍先生已九十開外,不過聽說這裏已沒有甚麼書可淘,且它在「黃色架步」樓上,我倒是從來未去過。

對了,深水埗還有間舊書店,書種頗多且亂,慢慢細看,有時也會有所發現:

*新天書業

青山道112號地下(寶血醫院斜對面);電話:90174565

港島區我不大熟悉,只知上環摩羅街有幾家賣舊書的,還有這間二手書店:

*實現會社

上環皇后大道中222-226號啓煌商業大廈LG4/F2室;電話:39969665

北角也有兩三間舊書店:

*森記圖書

北角英皇道193-203號英皇中心UG樓19室

*精神書店

香港北角渣華道24號建業大廈地下7號舖;電話:23857371

繼續往東,還有間神州在柴灣,這是我目前在網上買書最多的地方,香港六十年代的文史書甚豐。

*神州舊書店

柴灣利眾街40號富誠工業大廈A座23字樓A2;電話:25228268

以上有*號的是舊書店。要注意的是,這些書店最早都要在11:00 am之後才營業,學津更是3:00 pm之後,不宜太早去啊。

馬吉臉書二O一三年六月廿五日)

(按:以上資料至今,即二O一五年三月,已有些變化,例如實用書局因店主的離去已結業,榆林則只剩下一間店鋪了。)

(另有「香港書店地圖」可供參考:http://bookstorehk.blogspot.hk/



(來源:Mei Kwan Ng臉書二O一五年三月十日)

無懼中資書局霸權 帶你行十間獨立書店
李慧玲

聯合出版集團旗下書店(三聯、中華、商務)被質疑因政治理由冷待撐雨傘運動的書籍,更把反佔中立場鮮明,但內容不盡不實的書籍放在當眼位置力銷。近日,出版社上書局更聲稱被「三、中、商」政治打壓,大批退書。

《壹錘定音》主持李慧玲呼籲讀者多光顧獨立小書店,抗衡大書局霸權,並向讀者推介十間各具特色的獨立書店:

1.神州舊書文玩有限公司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六09:30-17:30
地址:香港柴灣利眾街40號富誠工業大廈A座23樓
特色:店鋪有兩層,面積近5000呎,一樓展出懷舊物品,二樓放舊書。主要售賣中國社科類及文史哲書籍,如民國時期和八十年代內地出版書籍、以及線裝書。店內亦珍藏舊海報和懷舊物品,有自由行旅客會專程前往尋寶。

2.序言書室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13:00-23:00
地址:九龍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7樓
特色:主要售賣中英學術及文化書籍,店內亦劃分角落,讓讀者安坐閱讀、喝飲料和上網。常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如讀書會、座談會及新書發布會。

3.逢時書室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三、五12:00-22:00;星期四12:00-24:00;星期六12:00-18:00
地址: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陳震夏館G01室
特色:中文大學內二手書店,由二十個學生經營,每月有排書新規則,又按主題列出書單,如旅遊類書籍。店內鋪着地毯、豆袋凳,讓讀者「打書釘」。曾辦讀書小實驗,如發起「盲婚啞嫁」賣書活動,把書以牛皮紙密封如禮物,隱藏書的封面、作者及書名,抽取書中句子寫在牛皮紙外,讓讀者憑有限資訊與書配對。

4.博雅小書店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11:00-21:00
地址:旺角彌敦道608號總統商業大廈6樓601A室
特色:書籍價格相宜,台版書7至75折,另有部份圖書3折。

5.Imprint Bookshop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12:00-18:00
地址:大嶼山梅窩銀礦中心大廈地下滙豐銀行旁
特色:英式老書店,由退休港大物理系教授Terry Boyce開設。有大量二手英文書,店舖中央特設英文詩歌專櫃,店主亦常到英國拍賣場上購書。

6.1908書社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12:00-21:00
地址:尖沙嘴北京道69號環球商業大廈2樓202室
特色:內地人開設的獨立書店,為他在北京設立的「東珍人權教育中心」籌款,宣揚人權教育。主要售賣政治及啟蒙類書籍,以「內地買不到」為宣傳口號。店名由來是紀念1908年慈禧太后頒佈「欽定憲法」,中國差一點走上立憲道路。

7.精神書局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11:00-21:00
地址:北角渣華道24號建業大廈地下7號舖(北角店)、西環屈地街28號地下B舖(西環店)
特色:設上門收書服務,藏書從二手書、新書至線裝書都有。

8.森記圖書公司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五13:00-22:00;星期六14:00-22:00;星期日16:00-22:00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193號英皇中心地庫19號
特色:除了二手書店,還是流浪貓安樂窩,店內收養了20多隻貓。

9.梅馨書舍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六:12:00-21:00;星期日:14:00-21:00
地址:旺角西洋菜南街66號7樓
特色:藏有大量線裝書籍及古籍,部分鎮店之寶是非賣品,只作觀賞。

10.發條貓
營業時間:星期五至六:20:30-23:30
地址:觀塘鴻圖道45號宏光工業大廈5樓C2室
特色:逢周五及周六晚上8時半至11時半,以「深夜書房」概念開放,讓讀者喝著咖啡聽音樂,看書聊天。除售賣書籍,還擺放創作人寄賣的自家品牌產品,另設各種活動和工作坊。

慧玲說:「每間獨立書店都各具特色,支持小店,抗衡中資大書局霸權,由你與我做起!」

蘋果日報二O一五年三月十二日)


Sunday 4 January 2015

智源書局

昔年的智源書局
羅隼


國內朋友托代訂日本書刊,記起銷日本圖書的智源書局來。在它未搬去九龍金巴利道二樓經營前,開在香港威靈頓街(原文:咸美頓街)地下,即現在的鏞記酒家一帶。在售日本書刊前,甚麼書都賣,五十年代初期,還批發國內出版物,後來停止批發但門市還有售賣大陸、香港出版物兼日文圖書,還可代客向日本訂購,同香港圖書公司代訂一般英文書。訂書時間較長,但利潤應該較高,因為你想找的,他們需要寄去日本訂購,寄來後再通知訂戶到取,就算讓他賺一點,訂者也無二句。相識朋友中常托智源訂日文書籍的,葉靈鳳、葉苗秀是常客,夏果家藏的日文版《美術叢書》,聽說也是托他們訂來的。

智源書局戰後開設在中環德輔道中砵甸乍街口,即現在永安中心寶生銀行這個位置,黃蒙田不久前,在一篇文章中形容說:「這家書店當年位於電車路砵甸乍街口,店面很堂皇。」

德輔道中店街景(以上照片由王厚德先生提供)

它搬上威靈頓街(原文:咸美頓街)後,未拆樓改建的聯邦大廈前,原址被人租來售賣樂器和唱片,那時中午我經常同李陽去買唱片,源東初等幾位音樂發燒友也常去看有否新貨。相遇後就是咖啡一杯,「車天車地」一番。

威靈頓街(原文:咸美頓街)的智源書局,店堂內有間小房間,常有一位身材高頭大馬的女士坐鎮,人稱呼她為「王太」,講的廣東話不地道,有一段時間很少見王先生,聽說是在國內。智源有一位老伙記叫李文興,對業務很熟識,七十年代後,中華書局在彌敦道近循道學校附近開門市時,他才轉到中華書局工作。我們已很久沒有見面,想來他亦應該是退休之年了。

威靈頓街店門市(以上照片由王厚德先生提供)

智源書局的招牌字;出自郭沬若手筆,雖然人事轉換,地址三遷,但那招牌字繼續保留,我看過香港招牌由郭氏書寫的,除智源書局外,還有學文書店。五十年代後學文名字在星馬禁止入口,改名大光出版社後,學文書店的招牌就不再用了。當時大陸出版大型文學雜誌《人民文學》,亦是郭沬若字體,有的人還以為是仿人民文學的,其實不是仿,而是同一人的手筆。因為智源書局經營時郭沬若同許多文化人為避白色恐怖南下居住香港。

昔年的智源書東主是四川人吳一立,他原本是位音樂家,陳實女士出版她翻譯羅曼羅蘭《造物者貝多芬》。賣四屏唐伯虎山水畫做印刷費,吳一立主動提出協助發行工作。

當時智源書店經理為陳建功先生,陳先生正式工作是保險業務,但他喜歡音樂、攝影和出版工作,司馬文森先生曾為智源書局編了兩套書,一套叫《文藝小叢書》 ,據黃蒙田先生的記憶,包括下列幾種:

《春曉》──雷維音著
《折翼鳥》──馬霖著〈司馬文森筆名〉
《少男少女》──馬霖著〈司馬文森筆名〉
《落鄉班子》──黃蒙田著
《職業與愛情》──黃蒙田著

廣州解放後,吳一立回國內去,陳建功先生另組織學文書店,這套書就轉由學文書店名義出版。此外司馬文森又計劃編輯一套《少年文庫》,封面彩色。曾出版過韓北屏的一本書《電影欣賞》,黃蒙田的一本《畫家的故事》。事隔多年,其他還出版了甚麼,當時人亦記不起來了。

現在的智源書局,招牌字如舊,但新一代人未必知道這家書店的過去歷史和變遷,現在售賣的主要已不是中文書,即使有,也種類極少。智源轉經營日文書時,在當年來說,是獨市生意,別無他號,現在售日文書,日本百貨公司都有圖書部,漫畫書更是人手一冊,像朋友兒子,他不懂日文,卻買了不少日文漫畫。

戰後香港隻買日文圖書雜誌者,智源書局可以說是鼻祖,而許多書店想從日文書得靈感,編譯為中文版的,往往亦要光顧智源,尤其是那些編織、家務、指壓、時裝的早年香港出版物,多數取材日本書的材料和圖片。

智源書局走日文書路線,起碼已有三、四十年的歷史了,年青一代當然不知這家書店,原來是由出版中文文藝書和兒童書開始的,店址也經過三遷,店堂從大變小,從低遷高而上樓。人事也變了,唯一不變的是那塊招牌幾個字。題字的人當年深受文化人敬仰尊重,但晚節不保身後則毀譽參半!

(原刊《讀書人》1995年12月號第10期,轉貼自「智源之友」二OO八年四月九日)

智源商標的變遷


第一代的商標,主要使用在智源出版的書刊上
──以阿波羅神肖像為主體配上智源商號


第二代的商標,使用於六十至七十年代
──設計以科技(齒輪)、文化(書本)及農業(禾穗)三個圖案組成


第三代的商標,使用於八十年代
──設計以英文名稱Apollo Book Company的首三個英文母組成


第四代的商標, 使用於九十年代
──設計以Apollo 太陽神的板畫肖像作為賣點


第五代的商標, 由2007年開始使用至今
──設計以紅黑灰三色的智源兩個美術字組成

「智源之友」二OO八年四月九日)

智源書局創辦人


已故王承龍先生(1915─1997)


已故瞿維賢女士(1916─1997)

「智源之友」二OO八年四月十六日)

智源書局五十年代的照片

智源書局戰後開設在中環德輔道中六十七號B地下,面對電車路

店面裝修前攝

店前站立者為當時任職智源書局經理吳光耀君

店面裝修後入口在正中,兩旁為櫥窗,更收廣告之效能

其後遷往威靈頓街四十二號地下

威靈頓街門市部一角,圖中人物左至右為:王承龍先生(本局創辦人)、日本內山書店東主內山嘉吉夫人、本局員工金城先生及瞿維賢女士(本局創辦人)

(以上照片由王厚德先生提供,特此致謝。)

「智源之友」二OO八年十一月十六日)

智源書局遷離中環威靈頓街之珍貴圖片

由於智源書局位於中環威靈頓街所在的樓宇被政府評定為結構性危樓,并限期遷離。以下照片攝於1964年10月23日之搬遷情況。當時流傳一句話「智源搬家,整條街都是書」,由此可以感受到當時的景況。

由於搬遷迫切之故,未能即時找尋合適店舖,於是先遷往油麻地平安大廈暫為安頓,其後再遷往油麻地長樂街繼續經營,為期數年直至自置物業於尖沙咀金巴利道永利大廈。


「智源之友」二OO九年十月三日)





來源:李廣宇的《香港尋書》(北京法律出版社二O一四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