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0 October 2017

國風堂

販書者的不歸路
鄭明仁

前幾天,次文化堂出版社社長彭志銘知道我寫了旺角新亞書店老闆蘇賡哲的故事,捉着我說:西洋菜街有另一位書店老闆更值得寫,他因經營書店抵受不了租金的壓力,幾個月前爆血管中風!執番條命甫出院便挺着病軀返書店睇檔,這間店經營至本月底便結束,我們必須幫幫他,讓更多人上去買書。彭志銘說完便帶我到西洋菜街六十三號三樓「國風堂」書店訪問店主馮先生。

國風堂正在做搬遷前清貨,書價低至六折,我們上到書店,見只有幾個顧客在看書。小馮(筆者比他年長十歲)坐在收銀櫃位,彭志銘稍作介紹後,我們三人便從小馮入行講起。小馮中學已愛到旺角尋書,特別喜歡廣華街的「廣華」書店,去得多了跟「廣華葉」(老闆姓葉)混熟,特別恩准他打開鋪滿塵屑的紙盒找書,裏面大多是從台灣入口的文史哲書籍,小馮大開眼界,嗜書的「毒癮」因此更深。之後,他升讀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回港在中學教書,以為有了鐵飯碗可以安枕無憂,豈料遇上殺校潮,小馮提早離校,與幾個朋友合資開了國風堂書店。最初,租金相對廉宜,而且朝夕可以和書相處,小馮自然樂在其中,然而,好景不常,租金加了幾次,但買書的人卻逐年減少,又要養家,小馮的壓力愈來愈重,唯有替幾個學生補習中文幫補交租。這幾年,小馮每天開門都發愁有沒有人上門買書,長期壓力加上憂慮,幾個月前突然中風,幸好急救治療後還可以行路,但左邊臉的神經持續抽搐導致左眼只能半開。他不放心店內的書,很快便返回國風堂掌舖。書店本月底搬遷,為何不乾脆熄燈離場?因為店內和家裏還有很多書,小馮不死心,不忍看着心愛的東西被當作廢紙回收,也希望把書全部賣掉留些積蓄,正在物色一處較細地方繼續開店清理積壓的存貨。小馮,加油、保重!

(《明報》二O一七年十月十日)

老闆拼命打工捱到中風 用生命延續書店生命


樓上書店結業已非新鮮事,近年接二連三,不過今次是一間不一樣的書店。這間位於旺角西洋菜南街的樓上書店「國風堂」,經營15年,愛書老闆為了延續書店的生命,不惜一身兼三職打工補貼書店,結果捱出病來,中風險賠上生命。經歷病患,老闆看透世事:「順天道、盡人事」,決定今年10月結束書店的15年心血。

開業自今15年的「國風堂」,專賣文史書藉和語言教材,現時主要由老闆馮錦源和其妻子打理。「國風堂」去年一度因不敵貴租險要結業,幸業主在最後關頭決定減租2成,書店才能繼續經營下去。不過,書店生意每況愈下。

馮太說,去年每日能夠有1000元的生意額原來已算很好,書店獲續租,但生意愈來愈差:

最差試過1日只售出1本價值150元的書,根本不足以應付開支。

書店的開支長期不平衡,但偏偏開書店是馮錦源的興趣。馮說:

我好好好鍾意書,亦都好好好鍾意開書店。但無奈,人都是要食飯。

為了興趣,馮可以去到好盡,他身兼3職,除了書店外,另會在書店為10多名中小學生補習中文,又投身保險業。馮坦言:

單靠書店是『開唔到飯』,打2份工是為賺生活費,再補貼下書店。

不幸地,今年3月底,馮在內地工作時突然中風,左邊身癱瘓,完全沒有知覺。在港大深圳醫院留院1周後回港接受治療,5月初才出院。

醫生最初預料,馮需時半年才能自行行走。但經過太太悉心照料,馮現時已能靠拐杖或別人攙扶走路。

50歲的馮錦源中風,他和太太都相信是因為工作捱壞身體。馮現處於康復階段,本應休養生息,但卻不能將書店的財政困難置諸不理,現仍每周三至周日為學生補習。馮太坦言:

為了書店,無辦法。

不過為了自己的身體,為了家人,馮錦源無奈放棄最愛的書店,並已宣布「國風堂」將於今年10月底正式結業。

書店生意難做,老闆馮錦源要靠補習收入幫補書店。(陳國峰攝)

馮錦源指,現時除非是大財團或有充足的財源,否則小書店難以在本港生存。他說大型書店以百貨公司形式經營,賣的不單是書本,還兼賣很多產品。

除了租金昂貴的問題,還要面對網購的興起。他認為,現時可透過網購買入書藉,而部分港人根本不會介意該書藉是否盜版、資料來源的真偽或是否完整,更甚至習慣在網上搜尋資料,不再需要實體書。他慨嘆:

在網絡世界下,根本無能為力。

馮透露,書店的營業額按年減少3成至4成,現時仍拖欠約2個月的租金。但即使書店結業,也不打算「要錢不要書」,推出大減價。他說:

我的書是有價值的,不是『唔等使』。最後真的賣不出,我拿回家收藏,反正都是我鍾意的書。

「國風堂」老闆馮錦源認為書有價值,即使結業也拒劈價賣書。(陳國峰攝)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馮於35歲時創立「國風堂」,捱過15載,最後在馮知天命的這一年要結業。

被問到10月底結束書店後,有何打算?馮錦源有六字真言:

『順天道、盡人事』。這句話很玄,在香港生活,其實後面還有四個字:『自求多福』。

面對50歲突然中風,馮說也以此態度面對:

要發生的事始終要來,只能順其自然,盡人事啦!

《Topic》二O一七年五月十九日)

守書待兔──訪「國風堂」馮錦源
文:郭梓祺 圖:鍾林枝 編輯:蔡曉彤

馮錦源(圖﹕鍾林枝)

因不敵昂貴租金,開業十三年,專賣文史書籍和語言教材的「國風堂」將於十月關門了,尚未知能否找到新舖繼續經營。書店在旺角西洋菜南街63號三樓,二樓專賣韓國化妝品,鬧哄哄;再上一層樓,又靜悄悄。店分兩邊,一邊專放語言學習書籍,其包羅萬有,老闆馮錦源笑言是冠絕全港,德法日韓等不用說,連阿拉伯文突厥文西夏文教材都有發售。

但書店的靈魂,似乎還在文史那邊,有大部頭經史典籍,也有治學入門書,愛新覺羅毓鋆的著作,則特別放在當眼處。馮錦源在台大歷史系讀書時,曾另往毓鋆課堂上課。毓鋆是清室舊王孫,曾為溥儀宮中伴讀,後來一度於滿州國任職,四八年後往台灣私人講學。蔣勳為張輝誠的《毓老真精神》作序,言簡意深:「或許當時我們如此年輕,未經世事,還是很難懂得老師從政治失敗下來在一個小島上重新看待古人經典的心事吧。他常說的話是:『煤球都不會買,做什麼聖賢。』對於當時陶醉在文學哲學幻想裏的我應該是一警醒吧,我卻冥頑不能領悟。」

馮錦源應知此中真意。他說近幾年「國風堂」蝕錢是常態,故他邊賣書,邊在書店替學生補習,和另做保險經紀以作幫補。不妨聽聽他如何在香港看待古人經典。

■馮:馮錦源

■郭:郭梓祺

「國風堂」由來

「國風堂」馮錦源(圖﹕鍾林枝)

郭:「國風堂」名字是你起的?

馮:是。可從開書店的淵源說起。我是讀文史出身的,預科時,老師帶我去過些旺角的二樓書店。後來因在投注站做兼職,走路上班會經過廣華街,發現有間廣華書店。

郭:聽過,但沒去過。

馮:不是你的年代了。那書店如雜貨舖一樣亂,一走進去,嘩。那時我才剛開始讀書,很多東西不懂,慢慢便跟葉老闆請教,他學問好,開始熟絡,後來甚至可先拿書回家,出糧才付帳,大一大二的書就在那時看了,而且也生了開書局的興趣,因常常見他坐在藤椅上,不用做似的,哈哈。

郭:那時候廣華的生意還可以?

馮:他也有其他業務,如幫一些機構訂報紙,我有時也幫他寄東西,他有時說「阿馮,幫我過對面郵局寄了那好不好」,我當然要說好。他那時常講笑,說將書店讓給我做,但我大學還未讀,哪裏有錢,但想開書局的源頭就從他而來了。

郭:他知你最終開了書店嗎?

馮:他很早走了。我在台灣讀到大四那年,他就癌病過身了。大學畢業後回港,我先在中學教書,後來因殺校等等又沒位,想來想去,自己那麼喜愛書,便跟幾個朋友開了「國風堂」。回到你的問題。那時文星還在,專賣文史哲書,我們想將範圍擴大些,也賣攝影和旅遊書等,總之想將國內的好書引入香港,又想到《詩經》的十五國風,便決定用「國風」。後面當然要加「堂」,夠響,「國風書局」就不好聽。

語文與歷史的關係

奉元學舍出版的《毓老講論語》(圖﹕鍾林枝)

郭:專賣語文書有什麼原因嗎?

馮:我們讀歷史的,本來就着重外語,台灣中央研究院也有個「歷史語言研究所」,因很多時都需接觸其他地方的材料,如果你懂那種文字,就不用靠翻譯。

郭:你識得哪種外語?

馮:日文。因那時讀文史哲,日本人的著作很重要。後來也學過點德文,但都忘了,現在只會想辦法如何交租。

郭:哈哈。

馮:文人的悲哀。

郭:似乎是用語文書這邊,養起文史那邊,對嗎?文史書應很難賣。

馮:以前還好些。像我們這些有一定年紀的,要買的都已買了,况且好東西也出得不多。新一代不是無人感興趣,但畢竟人數少。有些家庭可能也不許可,那麼辛苦考入大學,讀歷史系?不是嘛,當然推他去讀其他科。所以我只是當興趣,捱到幾時便幾時。

說起外語,我以前在香港有位老師叫黄貴興,兩年前走了。他是越南華僑,懂梵文、巴利文、藏文、阿拉伯文、法文,和一些死語言如古希臘語、古希伯來語,厲害的是他並非學院出身,都靠自學,簡直是天才,如果他在學院,應及得上饒宗頤和季羨林。我跟他學了一會梵文,但後來工作太忙又放棄了。他原先在中環「春秋雜誌社」開班,後來在這裏也教了一段時間。

郭:你是怎識得他的?

馮:我夠膽說,論外語教材,這裏肯定是全港最齊,因我們很用心找書,連西夏文也有,自然會吸引同行,有些聊得來的,慢慢便成朋友,那時便這樣認識了黄貴興老師。他不為研究歷史,純粹對語言有興趣,平日還要在大公司上班,真不明白何來那麼多時間,有他一半功力就好了。

郭:有人訪問過他嗎?

馮:沒有。真是可惜。

等待有緣人

馮錦源到書櫃挑了這三本書,認為都值得看,分別是柴德賡《史籍舉要》,余嘉錫《目錄學發微》及陳智超編注的《陳垣史源學雜文》。(圖﹕鍾林枝)

郭:現在文史書那邊情况又如何?你怎樣選書?

馮:都是等待有緣人。有些書我常入貨,因每隔一陣,就會遇到一兩個年青人對文史有興趣,我便介紹些入門書,免他們走彎路。而且讀歷史也不止是讀歷史,需要有些常識,如目錄學和文獻學,首先須知道中國學術的大勢,清楚究竟有些什麼書。我通常會介紹張舜徽的《中國史籍校讀法》,或錢穆的《中國史學名著》。然後便看他自己的興趣,有心機看的話,我就推薦呂思勉那本。

郭:《中國通史》?

馮:對,真是好書。我年青時儲了呂思勉許多作品,很敗家,但慢慢都擺在書店放出去了,以前家中有過萬本書。陳垣和嚴耕望講治學心得那些,我也喜歡。後來就看陳寅恪,起初覺得很深,慢慢又開始儲他的書。

這兩三年賣書的確艱難。網購影響很大,因淘寶的「A貨」便宜,很多人不介意是否盜印。現在我便靠幫學生補習和另外做保險支持下去,書店不用蝕已很高興,也別要想人工。即是說,我們都是義工,只為有個地方,因為如果不開書局,又會覺得家裏實在有太多書,我太喜歡書了。

郭:都是熟客較多?

馮:對。有位熟客真好,私下捐了我二千元,很難得啊。有些人知道經營艱難,上來就特別多買兩本書,真是人間有情,使我知道做這行業還有意義。有時見一些年青人上來問問題,解答他時我會很開心,心想,真好了,又多一個喜歡文史,而且可幫他們走少點冤枉路,正如我那時得到廣華葉老闆指點,否則怎知應看什麼書?我讀中學時看到博益的袋裝書,有一本是《史記》,心想原來《史記》就是這麼小。哈哈,哪知有一百三十卷?

有時是客人上來,問我在看什麼書,見應該是好書,便叫我訂那幾本回來,再上來拿。

郭:哪你最近在看什麼?

馮:都是很舊的書,如蔣伯潛講經學那些。

郭:我見《毓老講論語》不時提及蔣伯潛。

馮:因他教《四書》時是用蔣伯潛那注本。

上毓鋆的課

書店新返的這套陳登原《國史舊聞》,馮錦源相當推許。(圖﹕鍾林枝)

郭:那不如轉去談談你受學於毓鋆的經歷。

馮:應該是九O年,台灣有位歷史系同學告訴我的,只不斷說厲害。去台灣前我也沒聽過毓鋆,那時代香港應沒幾人知道他。

郭:上課前,他要先看看你,談幾句,才決定收不收嗎?

馮:已過了那階段,報名就收,在一幢私人樓的地下室上課,最記得沒有獨立枱,都是一排排。毓老出來,大家起立,鞠躬,那時他差不多八十歲,我一看,果然有大師風範,穿得很傳統,鬍子全白,卻很精神。我心裏想,三四十人的班房,阿伯你不需要咪嗎?然後他一開口就是純正的普通話,很大聲,容易聽,講《論語》「學而時習之」,說很多人亂解,之後用了三四晚,都只在說那章,尤其強調《論語》是要來用的。

郭:他那個「用」也有趣。記得蔣勳寫毓鋆希望他從政,他結果去了讀藝術,毓鋆知道就失望說:「玩物喪志」。不過讀《毓老講論語》,則覺得那個「用」不太清楚,好像沒有說下去。

馮:我覺得他有時說得很玄。怎麼說呢,我想他希望提示人不要單把《四書》當成學問,而真是關乎修身和做人原則。所以他也反對「國故」這稱呼,「故」的都死了,也就沒意義,還讀來做什麼?學問是要活的。但那時上了幾課之後,問題就來了:這麼有料的老人家,為何名不見經傳?當時受大學訓練影響,總以為猛人都出名。

郭:他那時有否用愛新覺羅做姓氏?

馮:我知他姓愛新覺羅,但他課上很少講自己背景,通常只會駡駡蔣介石,或批評一下當時台灣的情况。到這幾年,看到些學兄寫毓老的傳記,才知道那時他要低調,當然也因政治原因。九O年兩岸還未完全開放,好像到九五年毓老才回到東北找故居,卻發現已遭改建,變了一個政府部門。他之後便在遼寧成立了一個滿族研究院。聞說清華也曾想請他回去辦國學研究院,但他年紀太大,沒成事。

學而時習之

馮錦源在書店與學生補習的房間,白板上以「病」字為例,講解文字本義與引伸義的關係。(圖﹕鍾林枝)

郭:上課有什麼經歷印象較深?

馮:記得有次他駡一些同學懶,然後牽扯到一些政治人物身上,最後太嬲,便說,今日沒心情,提早放學。哈哈。但也因為他,才知道「家學」這回事,那是皇家學問,他跟溥儀一起讀書,老師是陳寶琛和王國維等人,他的課開了我眼界,如他強調《論語》篇章的編排不可能是隨意的,以「學而時習之」開始也有原因。關於自己身世,好像只有一次聽過他講當年如何逃命,但他實在少提,何況他與偽滿州國有關連。

郭:我見龔鵬程懷疑他有意把經歷說得迷離些,說他有狡獪之嫌。

馮:可能是事都過去了,不願多提,也不方便提吧。

郭:讀《毓老講論語》,注解我不覺得特別好,倒記得他引伸開去的一些話,如他說溥心畬如何糊塗,或溥儀晚年常到故宮靜坐,賣票的開玩笑說:「皇上,買個票吧。」

馮:他不同時期講學的重點也有不同。《毓老講論語》較晚,《子曰論語》則早些,很像我上課時的筆記,講得也比較仔細。

郭:我想不少人跟我一樣,因為「國風堂」而知道毓鋆。

馮:對。我有個客人從來只讀英文書,我介紹他看毓老著作,之後他竟開始對經學感興趣。

這時代最需要什麼?不就是修養。活得久了,覺得孔子的話真有道理,但亂解就沒意思。第一句就是「學了東西得閒要回去溫習」,哪個小朋友會覺得有意思?首先,孔子講「學」必定是講學做人,不是讀書的學問,所以魯哀公問孔子哪個學生最好學,他答顏回。

郭:因為「不遷怒,不貳過」。

馮:就是,而不是因為他科科一百分。然後那「習」字,「鳥數飛也」,雀仔學飛,即要練習,要實踐。老師教你「助人為快樂之本」,適當時你真能實踐去幫人,心裏覺得高興,便是「悅」。最簡單是這樣解,至少不會錯。

文史的未來

郭:在香港讀歷史,開這樣的書店,有什麼感覺?覺得孤獨嗎?

馮:會的。對於學歷史我是這樣想,現行初中還有中史,但沒有學生喜歡讀,因為太死板,還在記人名、年份和事件。為何不可調轉,以人物為主?如說唐太宗,可否假設你是李世民,在那環境你會如何處理?你會否跟兄弟爭,抑或當時無法不爭?既不想負弒兄之名,又要自保,應該怎樣做呢?這樣,學生便會從待人處世開始去想,而且發現需要有其他知識,再看同學的答案,便可知道他性格大概如何。甚至可抽一段《新唐書》原文給他看,同時學點文言文。每朝代選一兩人就可以了,至少他會容易記得。

郭:不就是《史記》。荊軻多深刻。

馮:對了。你問我在香港開書店感覺如何,當然會覺得辛苦,會掙扎,你估我是伯夷叔齊,「求仁得仁,又何怨乎」那樣?司馬遷不也問相同的問題?但始終想有個地方以書會友,捱不下去就沒話說,「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但反過來,「道不同,不相為謀」。哈哈。現在的歷史教育,很難培養出人的歷史意識,多數只是懷一懷舊,茶餘飯後說一說。

開書店的確不容易。以前圖書行業還蓬勃時,你開書局不識書也不要緊,有錢就可以。情況是這樣的,出版社是上游,批發商是中游,書店是下游。以前書店可跟批發談好條件,總之有新書就給我,書店老闆不看書也可以。但現在因市道差,退書太多,物流費用大,批發便不會自己發新書給你,你要自己靠眼光去買,並且要有專長。網購興盛後,批發也收縮了,未來應該只有上游和下游。我相信書店還會存在,因人還是喜歡實體書,先拿上手翻翻,看看目錄,有些人便來我書店翻書,然後再回家上網訂。

另外我也有一個想法。我覺得文史哲將來可能會變成有錢人的學問,尤其在香港這樣的地方。除非你家很有錢,否則很難容許你讀文史學系。

郭:但真有那麼重要嗎?學科跟社會地位有關,文史這些,識了好像也不特別威。

馮:就只是興趣。我認識一位年青人,對文史有興趣,但家境不太好,結果只好去讀法律系。他很掙扎,我只好笑着安慰他說,或者可研究法律史。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文史書其實愈出愈少,古籍出版社也少了許多家,有些書根本買不到,所以書也不斷升值。你現在要買一部陳垣的《勵耘書屋叢刻》,孔夫子網就過千元。

不過話說回來,能開書店實在快樂,可跟志同道合的人聊天,「這本好,你有沒有?」「那本你有呀,難得啊。」就是這樣,生活也不能只有S和兩直,你以為在經營人生,實則可能在糟蹋人生。

《明報》二O一六年九月四日)

一日生意最多一千 貴租逼走文化書店
記者:梁佩珊 攝影:張志華

近年樓上獨立書店相繼結業,13年前開業、位於西洋菜南街的獨立書店國風堂一直捱着貴租,老闆馮錦源未知書店前路何去何從,「犧牲我嘅時間和血汗,換呢個地方」,這個地方將於10月消失,他感嘆讀者群少,業主賺到盡,有心經營小眾書店的人逐漸被趕絕。

國風堂於2003年開業,全盛時期4位合伙人經營中環、銅鑼灣和旺角3間分店,2007年分店陸續關閉,合伙人亦退出,餘下馮錦源堅持經營旺角書店,只因愛書。

馮錦源畢業自台大歷史系,曾經家中藏書萬本,愛歷史、愛語言、愛中文,於是國風堂也主打文史、外語書籍,書店的文史書是香港鮮見,外語書罕見到波斯文、梵文、突厥文也有。

在香港走小眾路線可說與自斷米路畫上等號,他坦言經營國風堂前已預知會蝕錢,「但我無諗過蝕咁多,一個月少則蝕1萬,多則蝕2萬至3萬,尤其呢兩年蝕得好厲害」,他的太太統計過,生意最差時,一日只有10個客人,當中4個人會買書,生意最好時,一日也只得1000元營業額。

蝕錢主因是租金,不足700呎的唐二樓單位,月租3萬元,每年租金加10%至30%,加上水電雜費,開支已達37000元。馮錦源指這個價位,是西洋菜南街的樓上店數一數二貴,他找不到同區相宜租金的單位,被迫一直留在原址,「以生意而言,呢盤生意可以cut,完全冇錢賺,真係只為興趣,我一直係以其他工作支持呢間書店」,而且他尚有一子一女,兒子讀中四,女兒升讀大學。5年前,他開始替學生補習中文幫補生計;去年,他兼任保險從業員,「無興趣都可以做,當多條路讓自己多方嘗試,因為要生活」。

馮錦源坦言讀者群及書籍種類亦是誘因,「呢啲書真係好少人睇,即使有興趣,有幾多會立志好努力睇《新唐書》內文,但當然,梗有一兩個好突出」,香港人不愛看文史書,他認為與教育制度有關,「只睇考試成績,好功利主義,長大後都會係咁」;而且他感嘆香港人生活壓力大,生活只有工作,「放工只想relax,唔通深入研究咁厚嘅文史書咩」。

開小眾書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為興趣,馮錦源說:「有時人活著係為咗某啲嘢,如果人活著只為咗賺錢有咩意義。」國風堂的下場如何,他也不知道,只謂會嘗試另覓新店,不成功便結束已經營13年的國風堂。






《蘋果日報》二O一六年六月五日)

樓上書店國風堂10月消失
記者:梁佩珊

近年樓上獨立書店相繼結業,位於西洋菜南街的獨立書店國風堂因捱不了貴租,老闆馮錦源也未知書店前路何去何從,「犧牲我嘅時間同血汗,換呢個地方」,這個地方將於10月消失,他感嘆讀者群少,業主賺到盡,有心經營小眾書店的人逐漸被趕絕。

國風堂2003年開業,全盛時期4位合夥人經營中環、銅鑼灣和旺角3間分店;2007年分店陸續關閉,合夥人亦退出,餘下馮錦源堅持經營旺角書店,只因愛書。

馮錦源畢業自台大歷史系,曾經家中藏書萬本,愛歷史、愛語言、於是國風堂也主打文史、外語書籍,書店的文史書是香港鮮見,外語書罕見到波斯文、梵文、突厥文也有。

■位於旺角西洋菜南街的國風堂已經營多年。

不敵貴租 店主兼做保險

他坦言經營國風堂前已預知會蝕錢,「但我冇諗過蝕咁多,一個月少則蝕1萬,多則蝕兩萬至3萬,尤其呢兩年蝕得好厲害」,他太太統計過,生意最差時,一日只有10個客人,當中4個人會買書,生意最好時,一日也只得1,000元營業額。

蝕錢主因是租金,不足700方呎的唐樓單位,月租3萬元,每年租金加10%至30%,加上水電雜費,開支每月達37,000元。但他找不到同區相宜租金的單位,被迫一直留在原址,「以生意而言,呢盤生意可以cut,完全冇錢賺,真係只為興趣,我一直係以其他工作支持呢間書店」,而且他尚有一子一女,兒子讀中四,女兒升讀大學。5年前,他開始替學生補習中文幫補生計;去年,他兼任保險從業員,「冇興趣都可以做,當多條路畀自己多方嘗試,因為要生活」。

■國風堂店主馮錦源坦言捱不了貴租,正嘗試另覓新址。張志華攝

香港人不愛看文史書,他認為與教育制度有關,「只睇考試成績,好功利主義,長大後都會係咁」;他感嘆港人生活壓力大,生活只有工作,「放工只想relax,唔通深入研究咁厚嘅文史書咩」。開小眾書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為興趣,「有時人活着係為咗某啲嘢,如果人活着只為賺錢有乜意義」。國風堂的下場如何,他也不知道,只謂會嘗試另覓新址,不成功便結束經營13年的國風堂。

《蘋果日報》二O一六年六月六日)

Saturday 15 July 2017

你不可不知道的10間隱世獨立書店

獨立書店地圖早已更新多遍。每年因種種原因而結業的獨立書店為數不少,能維持數年的,已算長命。我們整理一份隱世的獨立書店地圖,有些書店仍然年輕,開業不久;有些則在偏僻之地開業,考驗讀書人對書之鍾愛。這命名為遺世獨立書店地圖,正是在我城裏,發掘一些隱密的風景。


1 Imprint Bookshop


地址:大嶼山梅窩銀礦中心大廈地下
營業時間:12:00-18:00
電話:2984 9371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ages/Imprint-Bookshop/580105665360741

2 虎地書室


地址:嶺南大學新教學大樓地下UG16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五 14:00-21:00
電話:2616 7241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futeibookstore/

3 生活書社


地址:元朗大橋街市乾貨區S96號鋪
營業時間:13:00-20:00(不定時休,請留意其Facebook專頁消息)
電話:6937 1318 / 6690 6081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livingbookspacehk/

4 比比書屋


地址:錦田大江埔村67號
營業時間:星期五14:00-22:00,星期六10:00-18:00
電話:5225 4119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beibeibookhouse2016/

5 解憂舊書店


地址:大埔寶湖道街市F021
營業時間:11:30-20:00
電話:5392 3220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hebookcure.hk/

6 偏見書房


地址:葵涌健康街飛亞工業大厦十五樓十六室
營業時間:星期六12:00-17:00,其他時間可預約到訪
電話:6738 2747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rejudicebookstore/

7 我的書房


地址:太子荔枝角道79號寶豐大樓地下
營業時間:13:00- 21:30
電話:6121 8222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mybookroom/

8 藝.書.臺 MUSE Art & Books


地址:佐敦志和街1號登臺酒店地庫
營業時間:12:00~24:00
電話:3953 2222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Muse-Art-Books-601870886685983/

9 Librairie Ancienne Indosiam


地址:中環荷李活道89號1A室
營業時間:13:00-21:00(九月重開)
電話:28542853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indosiamrarebooks/https://www.livre-rare-book.com/c/b/indosiam

10 Flowbooks


地址:中環擺花街29號中環大廈204室
營業時間:12:00-19:00
電話:2964 9483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flowbooksnet/

其他獨立書店

11 小息書店


地址:長沙灣道137-143長利商業大廈11/F
營業時間︰12:00-20:00,星期二休息
電話:2369 2750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ausebookshop/

12 藝鵠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65-367號富德樓14樓
營業時間︰12:00-19:00,星期一休息
電話:2893 4808
網址:http://www.aco.hk/https://www.facebook.com/ArtandCultureOutreach/

13 溢記舊書店


地址:香港灣仔道125號國泰88商場3樓 T37、T40號舖
營業時間︰13:00-19:00,星期日休息
電話:6201 7046
網址:https://ec5.me/62017046

14 樂活書緣


地址:新界屯門置樂花園39號舖地下
業時間:10:00-18:00
電話:29700328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lohasbooksfamily/

15 發條貓


地址:荔枝角青山道500號百美工業大廈4樓C12室
營業時間:不定期開放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clockworkcathk/

16 BooksMart


地址:西營盤德輔道西210-212A號浩榮商業大廈11樓212室
營業時間:11:00-19:30,星期三、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電話:26205035
網址:http://www.booksmarthk.com/

17 Parenthèse(法文書店)


地址:中環威靈頓公爵大廈2樓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五 10:30-18:30;星期六 9:30-17:30;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電話:25269215
網址:http://www.parentheses-hk.com/

18 博雅小書店


地址:旺角彌敦道608號總統商業大廈6樓601A室
營業時間:12:30-21:00
電話:2374-2374/6690-1100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boyabooks/


(攝影:網上圖片)

《明周》二O一七年七月十三日)

Tuesday 11 July 2017

香港唯一的法文古書店:尋找香港歷史

香港唯一的法文古書店:尋找香港歷史
撰文:鄭祉愉
攝影:梁俊棋


許多人只知道中環威靈頓街有一間名為Parenthèses(歐陸法文圖書公司)的法文書店,但其實在荷李活道另有一間法文書店,專賣古籍,屹立至今十五年。書店低調沉潛,在PMQ抬首一望,才看到對面窗上貼着”Librairie Ancienne Indosiam”,解作遠東古籍書店。

推開木門,頓時書香四溢。小小的書店約四百來呎,鋪天蓋地的深色古籍,二十世紀初的報紙堆,一疊疊舊照片,七零八落的舊物,掛牆的古地圖,書架隨意擱着十八世紀的木製立體照相鏡(stereoscope),散發故紙堆的溫暖。與其說這裏是一間法文書店,不如說這是一個能真正匯聚書癡的部落。

木製私人相簿內1926年颱風,水淹跑馬地的照片。

法文書店窺見昔日香港

老店主Yves Azemar六十六歲,曾到過泰國、大溪地等地當法文老師,二十五年前來到香港,任教法國國際學校。自小愛書的他,發現香港一間古書店也沒有,「太失望」,索性辭職開店。

Yves藏書超過一萬,一半以上是個人收藏,店內有三千多,還租了倉庫,九成是法文書。他一年會去四五次法國搜羅,包括village du livre(專賣書的鄉郊小鎮)。書籍五花八門,由《現代日本繪畫小史》、歷史書、古字典到美術書,數百港元已有交易。

舊照舊物令人嘖嘖稱奇:文革時傳奇新聞攝影社Gamma拍攝的大幀紀實照、1978年李小龍《死亡遊戲》的法版海報、導演胡金銓法國友人私下拍攝的《俠女》劇照、1840年廣州的彩色印刷品,昔日商人、買辦、水手的旅行紀念品……

與香港有關的史料,他更不惜從法國贖回來:六十年代,香港政府新聞處大制水的黑白照;木製私人相簿內1926年颱風,水淹跑馬地的照片;1906年10月的報紙《Le PetitJournal》,背面全版報道香港的丙午風災,造成近萬五人死亡。他指了指報紙,義憤填膺地譴責殖民者─當年英文報紙標題竟是「五十個英國人死亡」,對死去的中國人隻字不提。

1906年10月的報紙《Le PetitJournal》報導香港丙午風災

底下是六十年代大制水的政府新聞處照片

客稀但每個人都古靈精怪

「從未有人來我的店會失望而回。」Yves語帶自豪。

在香港賣古書,似天方夜譚。開業數年只有十個客人,幸好生存依賴網絡,除了古書網,他也每兩個月寄目錄給一千名收藏家。

只寫法文店名,他像姜太公,靜靜等候愛書人上釣,常常整天一個顧客都沒有。客人千奇百怪:前兩天上門來自荷蘭的中國研究教授、書籍收藏家、考古專家、銀行家……有設計師買畫裝飾餐廳,偶爾有遊客進來,多數能說法語。上環有「小法國」之稱,許多法國人聚居,大部分是專業人士。「年輕法國人不讀書,他們對書籍沒有興趣,」他嘆道。書店請過兩個愛書的本地大學生,常漫談中法政治,但都先後離去,最後長伴左右的,還是書。

既是愛書人,緣何捨得賣書? Yves說得理直氣壯:「賣書是為了買書。」他只收藏十九世紀末在印度支那、西貢、河內等出版的法國文學和遊記,以及北京和上海出版的法文書。愛書始於小學,法國老師慣用古書獎勵名列前茅的學生,愛上古籍大抵從那時開始。長大離家後,一次發現弟弟竟然擅自賣光他藏在家中的書,讓他勃然大怒。「四十年了,我仍然很生氣!」六十六歲,他仍有點孩子氣的不忿。

「收藏是自私的,只為自己快樂,但與人分享,同樣令我快樂,與金錢無關。」他常常以書會友,遇到專家交流知識更喜上眉梢,「這並不止生意,是分享對書的熱愛。」


在香港開書店到老死

Yves雙手抱來珍藏─1926年出版的圖集《民間之圖像》, 高兩呎多, 全世界只有二百本,在專賣珍藏書籍的網上書店Abebooks上售17,500美金,是「二十世紀在北京出版過最大、最華麗精細的書」,由英年早逝的法國記者Albert Nachbaur所著,每一張插畫揀選訂造後,經工匠手工繪製,多是中國傳統年畫。或因同是異鄉法國人,Yves對他極為狂熱,不論書信、雜誌通通不放過,高高的堆成一角,不無尷尬地自嘲「癡狂」。第一篇以Nachbaur為主題的學術論文出版後,立即寫信跟北京學者交流,甚至打算為他寫書。

家人對書毫無興趣,讓他一度陷入苦惱:過世後兒子或會丟掉他的全部書籍。法國二手書市場蓬勃,一通電話,收書人立馬上門,在香港書只能丟到堆填區去。

一本本書如年輪,隨時光流逝增加。附近的店幾番新,這裏成為一座屹立了十五年的
燈塔,許多收藏家每年來香港必定拜訪,又有鴉片藏品專家,成為小型社羣。「法國書店往往一守就三、四十年,不會搬,市場穩定,對古書店格外重要。」香港書店之死,離不開租金二字。2003年書店開在擺花街,豈料業主決定賣掉整棟樓宇,勒令他一個月搬走,於是咬一咬牙,花了七十萬,買了現在的單位。換來生存空間之後,才能談古書店的靈魂。

十多年了,Yves安於書店的靜好。「活在香港,我早自覺是香港人了。我太老了,不會離開。你知道的,書店老闆從不退休,都死在書店裏。」2008年,青文書店羅志華整理書籍時被塌下的二十箱書壓死。他說這話,認真得不像開玩笑。至於死後的世界如何,書店又怎樣接續傳承,這個紙房子裏的人想通了,豁達地說:「收藏只是一輩子的事,快樂過,分享過,之後的事就不在乎了。」


(註:書店主人有事回法國,九月再開)

《明周》網站二O一七年七月七日)

Monday 29 May 2017

Sunday 9 April 2017

馮睎乾:猛鬼書店

自小喜歡買沒人看的舊二手書,隔着泛黃的紙,觸碰另一時代的質地,而序言書室只有一架舊書,我算不上是常客。幾年前開在上環,其後搬到灣仔的實現會社,專營文史哲二手英文書,反而更得我歡心,可惜又支撐不住。序言的讀書會,多年來搞得有聲有色,時有所聞,只是我不擅交際,也就沒有參與。前陣子序言老闆Daniel邀我寫篇文談談今年十周年的序言,我自問所知無多,唯有如實相告,但Daniel說不一定要寫序言本身,相關回憶也無妨。我想一想,回憶是有的,卻不免帶點悲哀。

跟序言同年開張的書店,還有位於銅鑼灣唐樓的正文。正文的幾位老闆,也是勇字當頭的年輕人,當時我們一起玩blog,網絡上萍水相逢,現實中亦有數面之緣。他們叫什麼名字我毫無頭緒,只有一個比較熟,我向來以網名稱呼他:舒爾賽。在手機儲存他的號碼時,我把名稱還原為英文:Suicide。在香港開書店,的確需要自殺的決心。序言和正文,相映成趣,再來一間「後記」就完美了。我問是否刻意拿序言來開玩笑,舒爾賽否認,說純屬巧合。我信,邪事年年有,那年特別多。關尹子說「存在」就是最荒誕的事:「汝見蛇首人身者,牛臂魚鱗者,鬼形禽翼者,汝勿怪,此怪不及夢,夢怪不及覺,有耳有目有手有臂,怪尤矣。」正文的存在,確實是咄咄怪事。

正文開張當日,星光熠熠,來賓有宋以朗、葉輝、許迪鏘、關夢南、袁彌明等,多數是文壇中人,但宋以朗當年還未着手整理張愛玲遺稿,跟文化界沾不上邊,袁彌明就更莫名其妙。好像還邀請了時任教育局高級課程發展主任狄慧英,配搭真騎呢。那天我倒有去湊熱鬧,發現書架疏疏落落,排列亂七八糟,所有書都好像隨手扔上去。是刻意的嗎?我望望舒爾賽這個戴黑框眼鏡、身穿潮服的死肥仔,歎一口氣,覺得問他也是多餘的。

在銅鑼灣開書店,不賣大陸禁書,反而從大陸入書,這樣的經營模式,老闆若非人傻錢多,就是藝高膽大。去過正文幾次,買到的書不多,怪事卻聽了一大籮。比如說,有一天樓下有個靚姑問舒爾賽:「肥仔,你哋噚日無開舖呀?」肥仔說有。「但係有客上去之後,落嚟問我係咪執咗喎你哋!」肥仔說當然不是啊,然後問靚姑那位客人什麼時間上去,她說大約四點多。他於是打電話問昨日看舖的店主N,N誓神劈願說自己整天都在。舒爾賽不由得想起書店其他靈異事件,如放在樓下的易拉架,隔了一晚會自己回到店內。誰搬上樓?誰開門?至今仍是不解之謎。

某天,有位內地客人問舒爾賽:「這些書可不可以看?」舒爾賽很震驚,奇怪這些書擺在那裏,不是看又用來做什麼呢?但這還不是最驚人的問題,因為曾經有人問他:「你們是賣書的嗎?」當時我有位抑鬱症朋友,叫洛,他在書店網頁看到舒爾賽寫的怪談後,用他獨特的黑色幽默筆觸仿作了以下的〈書店奇談〉,儘管只是虛構,卻把正文店內那種荒誕氣氛表露無遺:

話說有天,某書店的店員實在太悶,便換上國內遊客的裝束,走到收銀櫃位前說:「在香港開書店真不可思議!」接着他脫掉遊客裝束,穿回剛才店員的衣服,再返回收銀櫃位內,面向扮演遊客時的位置,若無其事應道:「是啊,我也覺得不可思議。」當時店內的顧客看在眼裏,莫不感到不可思議。

洛從未到訪正文,也不想去,因為他覺得它太邪門,擔心影響情緒。他不明白舒爾賽為什麼要寫奇談,標榜店內有鬼,難道書店是這樣包裝的嗎?洛預料正文勢必很快倒閉。後來正文還未結業,他已搶先一步了結生命。

在正文的「全盛期」(如有),某晚我在書店的營業時間,同一大群損友上去飲酒聊天,有一兩個還抽菸,弄得烏煙瘴氣。最奇怪的是,書店依然開門,偶然有客人進來,個個若無其事看書。香港著名書迷林冠中說過:「銅鑼灣正文最後的歲月,我沿着莎莎化妝品步上唐樓,推開書店木門,兩個店員對坐打邊爐,胖的那個向我詭異一笑,瘦的低頭撈牛丸。」

大書店有本錢,小書店有靈魂,而正文不但有靈魂,很可能還有鬼魂。然而正文再猛也猛不過租金,過不了幾年還是要結業收場。這朵香港書店的奇葩,於夢中綻放,在現實枯萎,而夾雜在這段逝水回憶的,還有故人短促的一生。正文完了,化為我生命中某段歲月的注腳,至於比正文更長的序言,但願能一直寫下去,成為這城市的經典。

《蘋果日報》二O一七年四月九日)

正文書店的Blog:http://testo-bookstore.blogspot.hk/

正文書店豆瓣專頁: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82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