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半個世紀歷史的漢榮書局剛剛結業,標誌著旺角地標老舊書店,只剩下蘇賡哲的新亞書店,老蘇獨自堅守陣地,像一個老兵守著最後一道戰壕,守護著旺角舊書店僅餘的一脈香火。
曾幾何時,旺角的街邊書檔和後來的二樓書店,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築起鬧市一道美麗風景線。筆者1972年中五會考要讀很多數理化科目的參考書,經常到旺角奶路臣街、花園街一帶買書,最常去的兩家書店,一家是花園街的友聯,另一家是奶路臣街漢榮樓上的寰球。到寰球書店買書,是貪它有折扣,但要忍受書店老闆李劍峯凌厲的眼神,在挑書時總是感到李老闆全程在背後盯著你,心理壓力很大,你想把書「插」回書架時,李老闆的手就會忽然出現快速把書搶過來,然後小心翼翼放上架,怕你毀了他的書。我們從沒見過李先生笑過,學生們上寰球書店像上戰場一樣,戰戰兢兢。
記不起有沒有幫襯過漢榮書局。1967年讀中一就經常去奶路臣街一帶買二手課本,那裡有很多木頭車二手書檔。六十年代石景宜就是靠一架木頭車在旺角街頭賣舊課本起家,後來他就在樓梯底開了國榮書店,七十年代擴充業務,在奶路臣街開了漢榮書局賣新書,生意愈做愈旺。地產市道興旺,漢榮所在的物業2010年底估值高達4億元,石家決定把物業招租,估計每月可收租100萬。漢榮之後便遷到油麻地彌敦道現址繼續經營,生意已沒有以前那麼火旺。這一兩年疫情影響,實體書店受打擊,漢榮也不例外;而且第二代的當家石漢基年紀也不小,石家決定終結有52年歷史的家業,2022年最後一天的下午3時熄燈離場。
七、八十年代是旺角書業最活躍的年代,二樓書店一家接一家出現,記憶所及便有南山、洪葉、文星、田園、樂文、東岸、香山學社、新思維、榆林、梅馨等,加上地舖的新亞(後來搬上樓)、復興、廣華、實用、漢榮、學津、精神等,再添上附近的大東、齡記、世界書局,旺角稱得上是書商撲鼻。
幾街之隔的上海街有一家「怪」書店,它沒有店名,只知道老闆叫做「何老大」。與其叫它做書店,不如用書山來形容它更切合,因為整間舖已給一紮紥的書籍堆到天花頂,你只能擔梯像爬山一樣爬上書山無目的地找書,而且書是要一紮紮的賣,即使你只看中其中一本,也要把其餘的買下。奶路臣街德仁中學旁邊「肥佬羅」的舊書檔也值得一記,肥佬羅是退役「國軍」,認識很多撿破爛的收買佬,經常收到他們送來的各種各類舊書,有時一元幾角便可買到一些絕版書。附近復興書店老闆是肥佬羅的女婿,他會挑一些較新淨賣得起錢的舊書給女婿賣。
今天,田園、樂文、梅馨、榆林、精神(早已搬往港島)、新亞尚在,還多了一家序言,大家都在掙扎求存。垂垂老矣的蘇賡哲博士,還在寫他的販書手記,回憶過去一甲子他賣書的酸甜苦辣鹹。
(《am730》2023年1月5日)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樂文書店.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樂文書店.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5 January 2023
Friday, 13 March 2015
憑傲骨撐書界
憑傲骨撐書界
記者:童傑、王秋婷
攝影:伍慶泉、林栢鈞、梁志永、劉永發
編輯:黃子卓
美術:孔文彬
【每逢有關書店的報道,不是大出版社壟斷,就是結業,小書店月蝕六萬繼續做,我們只憑弔,不光顧,想法畸形,會有甚麼辦法打破困局嗎?是時候想一想。果籽讀書,立此一版,往後,便是讓小書店有馳騁空間,每周推介好書,以文會道,嘗試破繭而出。我們深信,當雞蛋以自己的方式,叠起高牆後,一場新的啟蒙最終便會到來。】
過去三年,本港結業小書店至少四間,連曾被CNN選為香港十大最佳獨立書店的書閣,也逃不過結業的宿命。事實上,近年書市受網絡文化衝擊,賣書變物流,廣州、澳門相繼掀起倒閉潮,書店被自然淘汰,似是定律。女書人鍾芳玲於《書店傳奇》中,分析美國實體書店黃金時代結束,也只能隱隱道出:「我真正哀悼的,倒不是個別書店的興亡,而是整體閱讀文化與購書習慣的變遷。」小書店是雞蛋,為何而存在?是一盤生意,還是文化願景?連月來我們探訪了多位老闆,感受到讀書人的那份堅持與求索。台灣獨立書店「東海書苑」告訴我們,書店的存在,不是為了賣咖啡。還可以有甚麼原因?且聽聽老闆們怎麼說。
陳湘記:小書店要成為枴杖
還記得讀過董橋在一個內地媒體的訪談,他自言寫了大半個世紀,感到有些煩厭。煩厭是由於看到一些中文書「怎麼還寫成那樣子?他們怎麼那麼不珍惜自己的羽毛?」接下去,當然是以白先勇不再寫小說為珍惜的例子,董橋認為「最好的東西已經寫出來了」。
作家為藝術堅持可以不寫,但對書店來說,要有書賣,才能經營。逾半世紀歷史的陳湘記,便兼營印刷、出版、零售,承擔着本港的部份出版重任。
陳湘記於七、八十年代出版武俠小說,後來兼營文具務求轉型,到今天文具銷售佔多達六成生意,但仍堅持多年的出版業務,現時每年約出版十本書。
書店已由第三代陳耀彰接班,他父親陳炳新說:「第三代有三個人,是耀彰、他的堂家姐和表哥,三人一起做,我只求把『陳湘記』的牌匾傳承下去。」
二OO四年,陳湘記支持本地年輕作者團體「廿九几」出版獨立作品,當年陳炳新答允負責印刷、釘裝,不收印刷費。合作出版二十多本書,今天「廿九几」各人都獨當一面,袁兆昌、王貽興、鄧小樺等人,至今都為文化界貢獻。本着有人就有書的理念,陳炳新今天依然站在雞蛋一方,他捧着剛出版的散文集《渺小》,向我們介紹。《渺小》的作者凌翔是位自小患上大腦麻痹的殘疾人士,他堅持寫小說、散文,姑娘幫忙校對,最後完夢,成功出版。
《渺小》印了五百本,「大書店一定不會幫他出版,也未必會幫他推銷。」記者接過小書,書頁夾了一張陳湘記製作的書籤,書籤上有胡適的「嘗試歌」,一句「即使失敗便足記」,不知鼓勵了多少像凌翔這類弱勢作者,度過每個夜深。
「要提倡更多這類新作者,閱讀文化才有機會向上。」陳炳新想讓我們知道,不放棄弱勢作者,閱讀才不致於dying,而發掘作者,正是小書店的存在意義。
今天灣仔電車漆上新姿,陳湘記灣仔分店內的牌匾亦歷久常新,字是創辦人陳以湘在四十年代時找灣仔區的街頭寫信佬疾書,溫婉依舊。新一代想於老牌匾下多加商業元素,要令書「睇得又賣得」,讓人期待。
八十後開「我的書房」:亂是特色
去年底,旺角博學軒書店結業,行家你一句「經營問題」、他一句「實在可惜」,別無其他。
自由市場,似乎所有的結業都可以歸咎於經營,但即使書店結業連連,三十四歲的Daniel,依然敢開書店。
Daniel讀通識教育畢業,七個月前,用打工賺來的儲蓄,在荃灣南豐中心二十三樓,開了間二手書店,叫「我的書房」。開店動機,說來話長,「我住荃灣十多年,見區內可以養活三間大書店,卻沒有二手書流轉,覺得有很大潛力,於是開第一間二手書店。」
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校園內,蘇格貓底二手書店咖啡屋的老闆曾經說過:「賣書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我是讀者。」沒有哪位書店老闆不嗜書,Daniel自然也是書店常客,樂於由朝讀到晚,即使書店裏很亂,他也知道要到哪裏找哪本書,「我不願意看到自己喜歡的書,放在家中沒人看。」
八千本藏書,不算失禮,「初時搬家中幾千本珍藏出來賣,後來獲街坊放書,慢慢累積與流轉,遲點還會有老師多放二千本文史書過來。」他的「書房」,書架都是二手得來,書叠得高,櫃與櫃之間,偷位放書,亂成一片,留存幾分讀書人家的溫度,「好多人屋企書房都亂,其實亂都係書店特色之一吧?」
今天仍存在的溢記、神州、新亞,大隱於市,維繫小眾品味。新的二手書店要打破市場向下的困局,覓得客源,殊不容易。
Daniel說,曾有家庭主婦,為做facial上來路經書店,他趁機上前推銷烹飪書,豈料對方贈他兩句:「有錢都買餸啦,仲俾錢買烹飪書?」他頓感錯愕,心中一涼。
荒原可以栽種品味嗎?連月來,Daniel深信可以,一個人站到荃灣新之城天橋口上,派了上萬張宣傳單,比區議員勤力,「月租二萬二,雖然還沒收支平衡,但頂兩年應該可以吧。」書店的未來就是年輕人的執着。
放小息:讀書人的奢華
近日深水埗新開了一間很不同的書店,它不賣咖啡,賣的是社區散步。它叫「小息書店」,由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開辦,前身是位於彌敦道聖安德烈基督中心的「福音閱覽室」。早前因聖安德烈堂收回大樓,閱覽室隨FES遷入深水埗區。
「小息書店」約四百呎的空間,於去年十一月開業,擺設沒一般獨立書店般擠迫,一格書櫃放兩三本書,簡直是讀書人的奢華。
為融入社區,它製作了社區散步地圖,而它作為有宗教背景的書店,卻走大眾路線,店面八成書賣文學、政治書,守門口的是周保松教授《政治的道德》一書。教會推廣經理鄭俊明說,小息之道,在於休息,「像兒時上學,落堂打鐘,放小息,就要閱讀。」
他以「開眼」來形容「佔中後」的閱讀環境,因為無論有甚麼政治立場,都要寫書讀書,自然騰空了小息的片刻。
往窗外望,是深水埗舊樓的屋頂群,小息書店將讀書人置於新舊間。書店理念是走入社區,一紙一凳,閱讀everywhere,「這也是網絡書店永遠做不到的。」
樂文書店:商業化冇錯
經營至今快三十年的「樂文書店」,門口的折扣告示,早已是文化符號。八折、七五折、以至最新的六五折,可謂書市寒暑表。
樂文沒賣咖啡,靠價格競爭生存至今,本來無事,但樂文經理林壁芳說,香港人讀書習慣飄忽,近年核心讀者更開始流失,比租貴的問題嚴重,「有些人甚至覺得『書冇人睇』,持全盤否定的態度。」若有種子,至少有復興的希望。
折扣是林壁芳的答案嗎?倒也不是,她依然是位理想主義者,認為只要書店聚在一起,將喜歡的書籍推己及人,我們的閱讀之城,總有日會實現。屆時沒有咖啡,沒有大出版社,毋須揠苗助長,仍能開卷有益,以我們的文化產業而感到自豪。
陳湘記推介:《渺小》

作者:凌翔
出版:陳湘記
簡介:一個殘疾人士的呼嘯,可以有多遠?「渺小」的是社會對他的印象,而不是他的立足點。凌翔的立足點不低,「我愛香港,但是我更愛神州大地,然而,我更想面向世界。」
我的書房推介:《你想好型嗎?》

作者:陳淑慧
出版:藍天圖書
簡介:書店老闆可以型嗎?Daniel也是個尋找「點型」的男人。他說以前自己凡事想佔便宜,讀過幾本心理分析書,偶有得着。此書以九型人格教他如何改善待人態度,「想不到今天經常接觸客人,學以致用。」
小息書店推介:《隱士─透視孤獨》

作者: Peter France
(梁永安譯)
出版:立緒出版社(台灣)
簡介:今天孤獨是因為沒手機,上網是為疏解生命的空虛。BBC資深記者Peter France發現,自古至今社會中總有些人,不怕孤獨,反而深入當中呈現另類生活,我們以隱士稱呼他們。然而孤獨,真的可以為生活態度嗎?
(蘋果日報二O一五年三月十三日)
記者:童傑、王秋婷
攝影:伍慶泉、林栢鈞、梁志永、劉永發
編輯:黃子卓
美術:孔文彬
【每逢有關書店的報道,不是大出版社壟斷,就是結業,小書店月蝕六萬繼續做,我們只憑弔,不光顧,想法畸形,會有甚麼辦法打破困局嗎?是時候想一想。果籽讀書,立此一版,往後,便是讓小書店有馳騁空間,每周推介好書,以文會道,嘗試破繭而出。我們深信,當雞蛋以自己的方式,叠起高牆後,一場新的啟蒙最終便會到來。】
過去三年,本港結業小書店至少四間,連曾被CNN選為香港十大最佳獨立書店的書閣,也逃不過結業的宿命。事實上,近年書市受網絡文化衝擊,賣書變物流,廣州、澳門相繼掀起倒閉潮,書店被自然淘汰,似是定律。女書人鍾芳玲於《書店傳奇》中,分析美國實體書店黃金時代結束,也只能隱隱道出:「我真正哀悼的,倒不是個別書店的興亡,而是整體閱讀文化與購書習慣的變遷。」小書店是雞蛋,為何而存在?是一盤生意,還是文化願景?連月來我們探訪了多位老闆,感受到讀書人的那份堅持與求索。台灣獨立書店「東海書苑」告訴我們,書店的存在,不是為了賣咖啡。還可以有甚麼原因?且聽聽老闆們怎麼說。
陳湘記:小書店要成為枴杖
陳湘記父子兵陳炳新及陳耀彰
還記得讀過董橋在一個內地媒體的訪談,他自言寫了大半個世紀,感到有些煩厭。煩厭是由於看到一些中文書「怎麼還寫成那樣子?他們怎麼那麼不珍惜自己的羽毛?」接下去,當然是以白先勇不再寫小說為珍惜的例子,董橋認為「最好的東西已經寫出來了」。
作家為藝術堅持可以不寫,但對書店來說,要有書賣,才能經營。逾半世紀歷史的陳湘記,便兼營印刷、出版、零售,承擔着本港的部份出版重任。
陳湘記於七、八十年代出版武俠小說,後來兼營文具務求轉型,到今天文具銷售佔多達六成生意,但仍堅持多年的出版業務,現時每年約出版十本書。
書店已由第三代陳耀彰接班,他父親陳炳新說:「第三代有三個人,是耀彰、他的堂家姐和表哥,三人一起做,我只求把『陳湘記』的牌匾傳承下去。」
二OO四年,陳湘記支持本地年輕作者團體「廿九几」出版獨立作品,當年陳炳新答允負責印刷、釘裝,不收印刷費。合作出版二十多本書,今天「廿九几」各人都獨當一面,袁兆昌、王貽興、鄧小樺等人,至今都為文化界貢獻。本着有人就有書的理念,陳炳新今天依然站在雞蛋一方,他捧着剛出版的散文集《渺小》,向我們介紹。《渺小》的作者凌翔是位自小患上大腦麻痹的殘疾人士,他堅持寫小說、散文,姑娘幫忙校對,最後完夢,成功出版。
《渺小》印了五百本,「大書店一定不會幫他出版,也未必會幫他推銷。」記者接過小書,書頁夾了一張陳湘記製作的書籤,書籤上有胡適的「嘗試歌」,一句「即使失敗便足記」,不知鼓勵了多少像凌翔這類弱勢作者,度過每個夜深。
「要提倡更多這類新作者,閱讀文化才有機會向上。」陳炳新想讓我們知道,不放棄弱勢作者,閱讀才不致於dying,而發掘作者,正是小書店的存在意義。
今天灣仔電車漆上新姿,陳湘記灣仔分店內的牌匾亦歷久常新,字是創辦人陳以湘在四十年代時找灣仔區的街頭寫信佬疾書,溫婉依舊。新一代想於老牌匾下多加商業元素,要令書「睇得又賣得」,讓人期待。
數十年的牌匾歷久常新
逾半世紀歷史的陳湘記,兼營印刷、出版、零售。
八十後開「我的書房」:亂是特色
去年底,旺角博學軒書店結業,行家你一句「經營問題」、他一句「實在可惜」,別無其他。
自由市場,似乎所有的結業都可以歸咎於經營,但即使書店結業連連,三十四歲的Daniel,依然敢開書店。
Daniel讀通識教育畢業,七個月前,用打工賺來的儲蓄,在荃灣南豐中心二十三樓,開了間二手書店,叫「我的書房」。開店動機,說來話長,「我住荃灣十多年,見區內可以養活三間大書店,卻沒有二手書流轉,覺得有很大潛力,於是開第一間二手書店。」
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校園內,蘇格貓底二手書店咖啡屋的老闆曾經說過:「賣書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我是讀者。」沒有哪位書店老闆不嗜書,Daniel自然也是書店常客,樂於由朝讀到晚,即使書店裏很亂,他也知道要到哪裏找哪本書,「我不願意看到自己喜歡的書,放在家中沒人看。」
八千本藏書,不算失禮,「初時搬家中幾千本珍藏出來賣,後來獲街坊放書,慢慢累積與流轉,遲點還會有老師多放二千本文史書過來。」他的「書房」,書架都是二手得來,書叠得高,櫃與櫃之間,偷位放書,亂成一片,留存幾分讀書人家的溫度,「好多人屋企書房都亂,其實亂都係書店特色之一吧?」
今天仍存在的溢記、神州、新亞,大隱於市,維繫小眾品味。新的二手書店要打破市場向下的困局,覓得客源,殊不容易。
Daniel說,曾有家庭主婦,為做facial上來路經書店,他趁機上前推銷烹飪書,豈料對方贈他兩句:「有錢都買餸啦,仲俾錢買烹飪書?」他頓感錯愕,心中一涼。
荒原可以栽種品味嗎?連月來,Daniel深信可以,一個人站到荃灣新之城天橋口上,派了上萬張宣傳單,比區議員勤力,「月租二萬二,雖然還沒收支平衡,但頂兩年應該可以吧。」書店的未來就是年輕人的執着。
Daniel愛書,亦愛書房。
「我的書房」老闆Daniel,獨自派了上萬張傳單。
放小息:讀書人的奢華
近日深水埗新開了一間很不同的書店,它不賣咖啡,賣的是社區散步。它叫「小息書店」,由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開辦,前身是位於彌敦道聖安德烈基督中心的「福音閱覽室」。早前因聖安德烈堂收回大樓,閱覽室隨FES遷入深水埗區。
「小息書店」約四百呎的空間,於去年十一月開業,擺設沒一般獨立書店般擠迫,一格書櫃放兩三本書,簡直是讀書人的奢華。
為融入社區,它製作了社區散步地圖,而它作為有宗教背景的書店,卻走大眾路線,店面八成書賣文學、政治書,守門口的是周保松教授《政治的道德》一書。教會推廣經理鄭俊明說,小息之道,在於休息,「像兒時上學,落堂打鐘,放小息,就要閱讀。」
他以「開眼」來形容「佔中後」的閱讀環境,因為無論有甚麼政治立場,都要寫書讀書,自然騰空了小息的片刻。
往窗外望,是深水埗舊樓的屋頂群,小息書店將讀書人置於新舊間。書店理念是走入社區,一紙一凳,閱讀everywhere,「這也是網絡書店永遠做不到的。」
教會推廣經理鄭俊明(左)與副店長Winnie,希望繁華鬧市,有小息時光。
樂文書店:商業化冇錯
經營至今快三十年的「樂文書店」,門口的折扣告示,早已是文化符號。八折、七五折、以至最新的六五折,可謂書市寒暑表。
樂文沒賣咖啡,靠價格競爭生存至今,本來無事,但樂文經理林壁芳說,香港人讀書習慣飄忽,近年核心讀者更開始流失,比租貴的問題嚴重,「有些人甚至覺得『書冇人睇』,持全盤否定的態度。」若有種子,至少有復興的希望。
折扣是林壁芳的答案嗎?倒也不是,她依然是位理想主義者,認為只要書店聚在一起,將喜歡的書籍推己及人,我們的閱讀之城,總有日會實現。屆時沒有咖啡,沒有大出版社,毋須揠苗助長,仍能開卷有益,以我們的文化產業而感到自豪。
樂文經理林壁芳,願閱讀有日復興。
陳湘記推介:《渺小》

作者:凌翔
出版:陳湘記
簡介:一個殘疾人士的呼嘯,可以有多遠?「渺小」的是社會對他的印象,而不是他的立足點。凌翔的立足點不低,「我愛香港,但是我更愛神州大地,然而,我更想面向世界。」
我的書房推介:《你想好型嗎?》

作者:陳淑慧
出版:藍天圖書
簡介:書店老闆可以型嗎?Daniel也是個尋找「點型」的男人。他說以前自己凡事想佔便宜,讀過幾本心理分析書,偶有得着。此書以九型人格教他如何改善待人態度,「想不到今天經常接觸客人,學以致用。」
小息書店推介:《隱士─透視孤獨》

作者: Peter France
(梁永安譯)
出版:立緒出版社(台灣)
簡介:今天孤獨是因為沒手機,上網是為疏解生命的空虛。BBC資深記者Peter France發現,自古至今社會中總有些人,不怕孤獨,反而深入當中呈現另類生活,我們以隱士稱呼他們。然而孤獨,真的可以為生活態度嗎?
(蘋果日報二O一五年三月十三日)
Saturday, 27 July 2013
書店地圖
書店地圖
馬吉
二OO八年二月,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在倉庫整理存書,不慎被書活埋,令人惋惜不已。二OO九年二月,朋友為紀念他編了本文集:《活在書堆下》。全書共分四輯,第一二輯都是回憶他和青文的文章,我大部分已在報刊或網上讀過,如今收集在一起,自是很好的紀念。第三輯為「傳媒的哀思」,當中有篇長文〈殉夢書香〉,原刊於北京日報,對青文的創立,羅志華如何接手經營,描述頗詳,情文並茂,既可作青文的發展史讀,也可作香港書店業,尤其是二樓書店的發展史讀。像這樣的文章,不由香港人來寫,而由北京記者執筆,香港那些所謂文化人,是該感到慚愧的。
第四輯為「倒行的歷史」,有多篇文章簡介香港的二樓書店,我覺得這一輯最有意思。我就讀過台灣書話家傳月庵的《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當中介紹了台灣的二手書店,順帶也寫了好幾間具有影響力的出版社,既有「史識」,也文采斐然,讓人感到台灣濃厚的文化氣息。香港像台灣那樣有特色的書店和出版社也在不少,但都是自生自滅。例如賣二手書的神州,已有好幾十年歷史,足為香港文化發展的見證,也只有大陸的藏書家不時提到,香港讀者從來不聞不問。又如灣仔軒尼詩道的三益,想當年我也曾光顧過,但不久結業,也不知它究竟有何底蘊,對香港文化傳播起過甚麼影響。我也是只見大陸的作者提過,香港好像許定銘也偶然提及,不過大家仍是對之漠然。即如許定銘自己創辦的創作書社也有許多故事可說,可是又有誰理會?
這第四輯介紹了好些書店如已結業的文星、洪葉,仍「健在」的田園、樂文、榆林等,也約畧講了書店的興衰和彼此的傳承關係,算是很好的資料,不過仍只屬蜻蜓點水。希望由此起步,日後能見到更詳盡的「書店地圖」吧。
馬吉
第四輯為「倒行的歷史」,有多篇文章簡介香港的二樓書店,我覺得這一輯最有意思。我就讀過台灣書話家傳月庵的《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當中介紹了台灣的二手書店,順帶也寫了好幾間具有影響力的出版社,既有「史識」,也文采斐然,讓人感到台灣濃厚的文化氣息。香港像台灣那樣有特色的書店和出版社也在不少,但都是自生自滅。例如賣二手書的神州,已有好幾十年歷史,足為香港文化發展的見證,也只有大陸的藏書家不時提到,香港讀者從來不聞不問。又如灣仔軒尼詩道的三益,想當年我也曾光顧過,但不久結業,也不知它究竟有何底蘊,對香港文化傳播起過甚麼影響。我也是只見大陸的作者提過,香港好像許定銘也偶然提及,不過大家仍是對之漠然。即如許定銘自己創辦的創作書社也有許多故事可說,可是又有誰理會?
這第四輯介紹了好些書店如已結業的文星、洪葉,仍「健在」的田園、樂文、榆林等,也約畧講了書店的興衰和彼此的傳承關係,算是很好的資料,不過仍只屬蜻蜓點水。希望由此起步,日後能見到更詳盡的「書店地圖」吧。
Wednesday, 10 July 2013
我和樓上書店
我和樓上書店
馬吉
我逛書店大概是七八十年代開始的,那時候已有些樓上書店,常去的有傳達書屋、創作書社等。傳達的老闆為嚴以敬夫婦。嚴先生是香港著名漫畫家,畫政治漫畫時用本名嚴以敬,畫生活小品時用筆名阿虫。傳達專門賣台灣的文學書籍,像王文興的《家變》、白先勇的《臺北人》、張愛玲的《秧歌》等我都是在那裏找到的。它位於跑馬地禮頓道,樓下是電車站,道路兩旁綠樹成蔭。傳達有個落地玻璃窗,窗前放了些座墊,窗外就是電車站,顧客捧着書坐在窗前,窗外的蔥翠與午後的陽光映了進來,偶爾有電車叮叮駛過,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是的,除了買書,傳達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嚴以敬接受訪問時,說起學生時代沒錢買書,不得已到書店打書釘,常被施以白眼,甚至被趕走,他就立志要開一間可以讓人打書釘的書店。傳達由嚴太太掌櫃,不算笑容可掬,但讓人感到很親切,覺得你來買書也好,不買書也罷,她都一樣歡喜。
創作書社創辦人是許定銘。許先生現在被大陸讀書界稱為「香港書神」,藏書既豐,也寫得一手好書話,是新文學研究專家。那時他正職是教書,因書愈買愈多,索性開起書店來。中共自從接管了大陸,三四十年代的新文學書籍已成毒草,而在另一岸也忌諱大陸的東西,反而在香港,新文學這一脈還未完全斷絕。由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香港曾翻印了許多新文學著作,據說但凡賣書的,都會翻書。創作書社自不例外,也翻印了好些。不過,創作較有道德,其他的會撕掉版權頁,當作自己的出品,創作就完整地翻印,頂多在封面或書脊加上書社的名稱。創作好像下午才開門,大抵是許先生下課後才有空去打理,店面不大,書種頗雜,燈光也較暗,但書價十分便宜,除了翻版,也有不少正版、台版,像周夢蝶《還魂草》領導版就是在那兒買的。
此外還有一山、平價書屋等,啊,還有青文,都是在灣仔、銅鑼灣附近,漸漸都沒落了。可能香港經濟起飛,樓價與租金也隨着起飛,使小本經營的書店難以支持下去。青文本是後起之秀(一九八一年創辦),也支持得最久,最後仍是鬥不過「市場」而結業(二OO六年)。那店主羅志華一直密謀東山再起,卻在一個寒冷的年廿八天,在書倉收拾書本之際,不慎被傾塌下來的書山壓死,讓人唏噓不已。
然而,這一間倒下了,又有另一間冒起來,潮起潮落,生生不息;正如文學雜誌、文學創作在香港,也從未中斷過一樣。傳達之後,繼起專營台版書的有田園、樂文、洪葉等。印象中初時書店都開在港島,或許正因為租金問題,書店紛紛遷移,慢慢集中到九龍,尤其是旺角來。像繼起的這三間,都先在旺角開業。洪葉店主葉小姐原本出身於田園,後自立門戶,搞得有聲有色,高峯時期共有四間店鋪,一時無兩。可惜沙士襲來,洪葉分店多了反成負累,結果關門大吉。它也出過些書,多是本地的文學創作,記憶中有劇本、散文等等。有位我心儀的作家杜杜,他第一本書《住家風景》,最初是純一出版,其後就由洪葉重版,都成為我的珍藏。
八十年代恰值大陸改革開放,出版也蓬勃起來。大陸青年餓書餓得久了,常常大排長龍到書店搶書。那時香港人讀書仍不大接受簡體,但也有些人洞燭先機,率先辦起簡體書店來。文星書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文星老闆何先生正是青文的前股東。它起初開在旺角一幢舊式唐樓之上,沒有電梯,顧客買書就要一口氣跑上長長的梯階,對四體不勤如我者真是個嚴峻考驗。沒多久,它遷進新式的商業大廈,我才鬆一口氣。文星進駐之後,那大廈陸續又開了好些書店,都多是賣簡體書。那時人民幣的幣值不高,兌港幣大約是1.25:1。文星等以書價1:1賣書,即使加上折扣,仍大有可為。近年人民幣愈趨升值,不僅突破了1:1,如今已是0.87:1了,經營乃日見困難。業主又不斷加租,文星堅持了廿多年,最終也要棄守。
以前我逛書店,常以文星為起點。文星在十一樓,其餘的在九樓、八樓。我便先跑上十一樓,然後往下逐層搜掠,出得門來兩手都是書,十分滿足。文星沒有了,我每到旺角,站在熙攘的街頭,往往有不知何去何從之嘆。
縱然如此,目前「碩果僅存」的書店依舊不少,單說旺角,除了田園、樂文,尚有榆林、開益、序言、學津等,二手書店則有梅馨、新亞等,旺角仍算得上是個小小書城,愛書人趁這一潮未沒落之前,不妨多去買幾本書吧。不過,我買書的方式其實也在改變,現在多是從網路上買,網路書店就不局限於香港,比實體書店更為紛繁,那又是另一片風景了。
(原刊二O一一年一月號台灣《文訊》雜誌第303期,另見驛居室散記、書之驛站。)
馬吉
我逛書店大概是七八十年代開始的,那時候已有些樓上書店,常去的有傳達書屋、創作書社等。傳達的老闆為嚴以敬夫婦。嚴先生是香港著名漫畫家,畫政治漫畫時用本名嚴以敬,畫生活小品時用筆名阿虫。傳達專門賣台灣的文學書籍,像王文興的《家變》、白先勇的《臺北人》、張愛玲的《秧歌》等我都是在那裏找到的。它位於跑馬地禮頓道,樓下是電車站,道路兩旁綠樹成蔭。傳達有個落地玻璃窗,窗前放了些座墊,窗外就是電車站,顧客捧着書坐在窗前,窗外的蔥翠與午後的陽光映了進來,偶爾有電車叮叮駛過,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是的,除了買書,傳達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嚴以敬接受訪問時,說起學生時代沒錢買書,不得已到書店打書釘,常被施以白眼,甚至被趕走,他就立志要開一間可以讓人打書釘的書店。傳達由嚴太太掌櫃,不算笑容可掬,但讓人感到很親切,覺得你來買書也好,不買書也罷,她都一樣歡喜。
創作書社創辦人是許定銘。許先生現在被大陸讀書界稱為「香港書神」,藏書既豐,也寫得一手好書話,是新文學研究專家。那時他正職是教書,因書愈買愈多,索性開起書店來。中共自從接管了大陸,三四十年代的新文學書籍已成毒草,而在另一岸也忌諱大陸的東西,反而在香港,新文學這一脈還未完全斷絕。由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香港曾翻印了許多新文學著作,據說但凡賣書的,都會翻書。創作書社自不例外,也翻印了好些。不過,創作較有道德,其他的會撕掉版權頁,當作自己的出品,創作就完整地翻印,頂多在封面或書脊加上書社的名稱。創作好像下午才開門,大抵是許先生下課後才有空去打理,店面不大,書種頗雜,燈光也較暗,但書價十分便宜,除了翻版,也有不少正版、台版,像周夢蝶《還魂草》領導版就是在那兒買的。
此外還有一山、平價書屋等,啊,還有青文,都是在灣仔、銅鑼灣附近,漸漸都沒落了。可能香港經濟起飛,樓價與租金也隨着起飛,使小本經營的書店難以支持下去。青文本是後起之秀(一九八一年創辦),也支持得最久,最後仍是鬥不過「市場」而結業(二OO六年)。那店主羅志華一直密謀東山再起,卻在一個寒冷的年廿八天,在書倉收拾書本之際,不慎被傾塌下來的書山壓死,讓人唏噓不已。
然而,這一間倒下了,又有另一間冒起來,潮起潮落,生生不息;正如文學雜誌、文學創作在香港,也從未中斷過一樣。傳達之後,繼起專營台版書的有田園、樂文、洪葉等。印象中初時書店都開在港島,或許正因為租金問題,書店紛紛遷移,慢慢集中到九龍,尤其是旺角來。像繼起的這三間,都先在旺角開業。洪葉店主葉小姐原本出身於田園,後自立門戶,搞得有聲有色,高峯時期共有四間店鋪,一時無兩。可惜沙士襲來,洪葉分店多了反成負累,結果關門大吉。它也出過些書,多是本地的文學創作,記憶中有劇本、散文等等。有位我心儀的作家杜杜,他第一本書《住家風景》,最初是純一出版,其後就由洪葉重版,都成為我的珍藏。
八十年代恰值大陸改革開放,出版也蓬勃起來。大陸青年餓書餓得久了,常常大排長龍到書店搶書。那時香港人讀書仍不大接受簡體,但也有些人洞燭先機,率先辦起簡體書店來。文星書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文星老闆何先生正是青文的前股東。它起初開在旺角一幢舊式唐樓之上,沒有電梯,顧客買書就要一口氣跑上長長的梯階,對四體不勤如我者真是個嚴峻考驗。沒多久,它遷進新式的商業大廈,我才鬆一口氣。文星進駐之後,那大廈陸續又開了好些書店,都多是賣簡體書。那時人民幣的幣值不高,兌港幣大約是1.25:1。文星等以書價1:1賣書,即使加上折扣,仍大有可為。近年人民幣愈趨升值,不僅突破了1:1,如今已是0.87:1了,經營乃日見困難。業主又不斷加租,文星堅持了廿多年,最終也要棄守。
以前我逛書店,常以文星為起點。文星在十一樓,其餘的在九樓、八樓。我便先跑上十一樓,然後往下逐層搜掠,出得門來兩手都是書,十分滿足。文星沒有了,我每到旺角,站在熙攘的街頭,往往有不知何去何從之嘆。
縱然如此,目前「碩果僅存」的書店依舊不少,單說旺角,除了田園、樂文,尚有榆林、開益、序言、學津等,二手書店則有梅馨、新亞等,旺角仍算得上是個小小書城,愛書人趁這一潮未沒落之前,不妨多去買幾本書吧。不過,我買書的方式其實也在改變,現在多是從網路上買,網路書店就不局限於香港,比實體書店更為紛繁,那又是另一片風景了。
(原刊二O一一年一月號台灣《文訊》雜誌第303期,另見驛居室散記、書之驛站。)
Tuesday, 9 July 2013
文星結業
文星結業
馬吉
今讀《蘋果日報》,驚悉由於人民幣與鋪租不斷飛升,文星書店已在上月底結業。文星即使不是二樓書店的元老,也是二樓書店賣簡體書的元老。是它專賣簡體書之後,才引來不少二樓書店跟風,今日許多二樓書店多少都要賣點簡體書了。那時文星開在亞皆老街一幢唐樓上,不知是四樓還是五樓,沒有電梯的,要攀爬一條畢直的石階才上得去,上到去時已氣喘如牛。後來它才遷到旺角城市中心現址,也有好幾年了。漸漸像尚书房、榆林書軒、新思維書店、博學軒等賣簡體的才進駐,都多數開在旺角城市中心。
我每到旺角「朝聖」,以前是先逛亞皆老街,再去花園街那間五車書屋(不久已結業),才再折回西洋菜街走訪那幾間賣台版的書店如洪葉(已結業)、樂文(已搬遷)、田園等。如今不用繞那麼多彎路,先到旺角城市中心,直上十一樓的文星。它的書種至今仍是最新最快,也最合心水,我難免要撿幾本書;然後才落九樓,那兒有博學軒和新思維。博學軒是夫妻檔,服務不錯,進門例必有一聲「隨便睇」,離去時也有聲「多謝光臨」。然而他們書種較舊,我總是空手離去,辜負了他們的美意。新思維較多文史書籍,不過合意的不多,也是看看就離去了。八樓還有間榆林(繁體店),但賣港版台版書,我興趣不大。
出了旺角中心,便跑到對面上開益(以前洪葉舊址),有時也會買到些書;跟着再上一層樓到榆林(簡體店)。榆林的書種跟文星的不盡相同,但都多是我喜愛的文學類,恰好跟文星互補。只是近來入貨似乎慢了些,漸漸有些老態。現時我出來逛書店,都是藉口替發嫂嫂辦點事,乘機走一走而已。通常會挑阿B午睡時間才出動,一面四處逛,一面就記掛着阿B。這樣走了一圈,不覺已個多小時,要趕回去照顧阿B了。旁邊還有尚书房,旺角城市中心隔壁還有梅馨、序言、樂文等。梅馨也專賣大陸書,較多藝術類,非我口味,但不時會有驚喜,像鄭振鐸兩冊繁體的《西諦書跋》,正是在那裏撿的。如果還有時間,我會匆匆逛逛梅馨,便打道回去,其他的只好放棄了。
月前我在卓越亞馬遜網站發現幾隻DVD:《棋王》、《孩子王》和《黑炮故事》,連忙落單,卻不成功,說甚麼不能配送「中國以外地區」。真是奇怪,當當網倒從來沒有這問題,可是這三隻影碟當當都缺貨。我便跟文星訂購。據以往經驗,他們一兩個星期就回覆的,今回卻是渺無音訊,原來不玩了,真是可惜。
(驛居室散記二OO八年七月九日)
馬吉
今讀《蘋果日報》,驚悉由於人民幣與鋪租不斷飛升,文星書店已在上月底結業。文星即使不是二樓書店的元老,也是二樓書店賣簡體書的元老。是它專賣簡體書之後,才引來不少二樓書店跟風,今日許多二樓書店多少都要賣點簡體書了。那時文星開在亞皆老街一幢唐樓上,不知是四樓還是五樓,沒有電梯的,要攀爬一條畢直的石階才上得去,上到去時已氣喘如牛。後來它才遷到旺角城市中心現址,也有好幾年了。漸漸像尚书房、榆林書軒、新思維書店、博學軒等賣簡體的才進駐,都多數開在旺角城市中心。
我每到旺角「朝聖」,以前是先逛亞皆老街,再去花園街那間五車書屋(不久已結業),才再折回西洋菜街走訪那幾間賣台版的書店如洪葉(已結業)、樂文(已搬遷)、田園等。如今不用繞那麼多彎路,先到旺角城市中心,直上十一樓的文星。它的書種至今仍是最新最快,也最合心水,我難免要撿幾本書;然後才落九樓,那兒有博學軒和新思維。博學軒是夫妻檔,服務不錯,進門例必有一聲「隨便睇」,離去時也有聲「多謝光臨」。然而他們書種較舊,我總是空手離去,辜負了他們的美意。新思維較多文史書籍,不過合意的不多,也是看看就離去了。八樓還有間榆林(繁體店),但賣港版台版書,我興趣不大。
出了旺角中心,便跑到對面上開益(以前洪葉舊址),有時也會買到些書;跟着再上一層樓到榆林(簡體店)。榆林的書種跟文星的不盡相同,但都多是我喜愛的文學類,恰好跟文星互補。只是近來入貨似乎慢了些,漸漸有些老態。現時我出來逛書店,都是藉口替發嫂嫂辦點事,乘機走一走而已。通常會挑阿B午睡時間才出動,一面四處逛,一面就記掛着阿B。這樣走了一圈,不覺已個多小時,要趕回去照顧阿B了。旁邊還有尚书房,旺角城市中心隔壁還有梅馨、序言、樂文等。梅馨也專賣大陸書,較多藝術類,非我口味,但不時會有驚喜,像鄭振鐸兩冊繁體的《西諦書跋》,正是在那裏撿的。如果還有時間,我會匆匆逛逛梅馨,便打道回去,其他的只好放棄了。
月前我在卓越亞馬遜網站發現幾隻DVD:《棋王》、《孩子王》和《黑炮故事》,連忙落單,卻不成功,說甚麼不能配送「中國以外地區」。真是奇怪,當當網倒從來沒有這問題,可是這三隻影碟當當都缺貨。我便跟文星訂購。據以往經驗,他們一兩個星期就回覆的,今回卻是渺無音訊,原來不玩了,真是可惜。
(驛居室散記二OO八年七月九日)
Tuesday, 19 June 2012
旺角的樓上書店
在香港經營書店甚為艱難,寸金尺土,地下的大型商鋪全給連鎖店佔據,倘非資金充足的大型書店如商務、大眾等,則只可棲身於樓上暗黑的一角,然這卻造就樓上書店遍佈於旺角西洋菜南街處處。這些書店專賣教科書、內地圖書和文史哲書籍。空閒時,我便到這些書店逐間逐間逛,享受翻書之樂。
學津書店:學津出版了一系列的預科中史參考書,讀預科中史時,我想購置幾本,但其他書店都不齊全,於是,便直接到學津買。學津每日只開鋪幾小時,由下午四時左右,到晚上八時。書店頗為冷清,一個鐘內,客人可能只有一兩人。這裏不多添置新書,但卻有許多絕版書籍。書店頗為凌亂,雖然大約分類了書本,地上仍堆滿一層又一層的書。縱然如此,我卻最愛此一書店,愛它的孤清,愛它的不群。我曾在此買了傅庚生的《中國文學欣賞舉隅》(45元)、王國維的《人間詞話》(32元)、周振甫的《文章例話》(60元)和《詩詞例話》(55元),全都是發黃了的舊書,而周振甫的那兩本更在香港絕了版。大部分圖書更有八折至八五折。店主馬赤提畢業於華仁,他華仁的學弟曾跟他做過訪問:〈馬赤提先生〉。
[… 馬 赤 提 先 生 ] 早 於 一 九 五 九 年 入 讀 華 仁 小 學 六 年 級 ( 當 時 華 仁 設 有 小 六 ) , 在 華 仁 渡 過 了 八 年 寒 暑 ; 一 九 七 二 年 香 港 大 學 歷 史 系 畢 業 後 , 在 西 貢 女 崇 真 中 學 執 教 ; 一 九 七 四 年 用 課 餘 時 間 開 辦 學 津 書 店 。
樂文書店:樂文只在學津旁,亦同樣專賣文史哲和社會科學等書籍,書籍較新,店內整齊。購滿一百元,會贈送十元書券,儲夠幾張,可以免費換得一本書了。樂文有特價書出售,我曾用一百元購得五本林行止文集。樂文的書均有八五折,台版書折扣更多。
梅馨書舍:梅馨專賣二手文史哲書籍,店內有售線裝書、文房四寶,裝潢古雅。店內有沙發一張,可供顧客坐著看書。我在此購得由臺灣開明書店於民國56年出版的《英文散文選註》,書內盡是英文散文名篇,如培根的 ‘Of Studies’、愛因斯坦的 ‘On Education’、羅素的 ‘The Unhappy American Way’,篇末附有作者簡介和詞彙註釋。我最大的收獲莫過於以25元買下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字典的封面和封底已經破爛,但我回家用透明封箱膠紙包了一包,又可以再用。
國風堂:此店有極多國內影印版圖書,除了紙質較差外,內容與正版一樣,但比起原版平一大截。我讀 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這課時要買 Peter Roach 著的 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A Practical Course,此書原價盛惠港幣大約450元,但在國風堂的影印本只不過人民幣39.9元正,僅沒有附送光碟而已。我亦用人民幣70元買得 Collins German Dictionary & Grammar,入貨量少,我買時只有一本。另外,此店亦有售「牛津通識讀本」系列(Very Short Introductions Series),此系列的書雖薄,但英文版動輒上百元,大陸出的雙語版,即既有中文譯文,亦有英文原文,只不過售40元左右(中大學生可用圖書館戶口免費於網上閱讀)。
現今網絡發達,其實買書已不必再到書店,買英文書可以用 The Book Depository,免運費之餘,更附送精美的實用書籤;買國內書籍可用收購了卓越的亞馬遜,運費雖貴,但仍比香港便宜。然而,逛逛樓上書店,尋尋寶,感受在商業掛帥的香港下,對宣揚文化的熱誠,以買書支持他們,實屬一得。
(《伯饒札記》2012年6月13日)
學津書店:學津出版了一系列的預科中史參考書,讀預科中史時,我想購置幾本,但其他書店都不齊全,於是,便直接到學津買。學津每日只開鋪幾小時,由下午四時左右,到晚上八時。書店頗為冷清,一個鐘內,客人可能只有一兩人。這裏不多添置新書,但卻有許多絕版書籍。書店頗為凌亂,雖然大約分類了書本,地上仍堆滿一層又一層的書。縱然如此,我卻最愛此一書店,愛它的孤清,愛它的不群。我曾在此買了傅庚生的《中國文學欣賞舉隅》(45元)、王國維的《人間詞話》(32元)、周振甫的《文章例話》(60元)和《詩詞例話》(55元),全都是發黃了的舊書,而周振甫的那兩本更在香港絕了版。大部分圖書更有八折至八五折。店主馬赤提畢業於華仁,他華仁的學弟曾跟他做過訪問:〈馬赤提先生〉。
[… 馬 赤 提 先 生 ] 早 於 一 九 五 九 年 入 讀 華 仁 小 學 六 年 級 ( 當 時 華 仁 設 有 小 六 ) , 在 華 仁 渡 過 了 八 年 寒 暑 ; 一 九 七 二 年 香 港 大 學 歷 史 系 畢 業 後 , 在 西 貢 女 崇 真 中 學 執 教 ; 一 九 七 四 年 用 課 餘 時 間 開 辦 學 津 書 店 。
(轉錄自《加燦 指指點點》2010年9月9日)
樂文書店:樂文只在學津旁,亦同樣專賣文史哲和社會科學等書籍,書籍較新,店內整齊。購滿一百元,會贈送十元書券,儲夠幾張,可以免費換得一本書了。樂文有特價書出售,我曾用一百元購得五本林行止文集。樂文的書均有八五折,台版書折扣更多。
梅馨書舍:梅馨專賣二手文史哲書籍,店內有售線裝書、文房四寶,裝潢古雅。店內有沙發一張,可供顧客坐著看書。我在此購得由臺灣開明書店於民國56年出版的《英文散文選註》,書內盡是英文散文名篇,如培根的 ‘Of Studies’、愛因斯坦的 ‘On Education’、羅素的 ‘The Unhappy American Way’,篇末附有作者簡介和詞彙註釋。我最大的收獲莫過於以25元買下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字典的封面和封底已經破爛,但我回家用透明封箱膠紙包了一包,又可以再用。
國風堂:此店有極多國內影印版圖書,除了紙質較差外,內容與正版一樣,但比起原版平一大截。我讀 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這課時要買 Peter Roach 著的 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A Practical Course,此書原價盛惠港幣大約450元,但在國風堂的影印本只不過人民幣39.9元正,僅沒有附送光碟而已。我亦用人民幣70元買得 Collins German Dictionary & Grammar,入貨量少,我買時只有一本。另外,此店亦有售「牛津通識讀本」系列(Very Short Introductions Series),此系列的書雖薄,但英文版動輒上百元,大陸出的雙語版,即既有中文譯文,亦有英文原文,只不過售40元左右(中大學生可用圖書館戶口免費於網上閱讀)。
現今網絡發達,其實買書已不必再到書店,買英文書可以用 The Book Depository,免運費之餘,更附送精美的實用書籤;買國內書籍可用收購了卓越的亞馬遜,運費雖貴,但仍比香港便宜。然而,逛逛樓上書店,尋尋寶,感受在商業掛帥的香港下,對宣揚文化的熱誠,以買書支持他們,實屬一得。
(《伯饒札記》2012年6月13日)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