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3 March 2014

港最佳獨立書店店主遭逼遷

港最佳獨立書店店主遭逼遷
夢已圓 告別惜書人

記者:呂麗嬋

■書閣本月底結業,店主李瑞雲說已盡力而為,選擇微笑面對。李家皓攝

明夏首播的台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是以小書店為背景的愛情劇,除了台灣人氣偶像,製作公司找來亞洲具代表性的獨立書店,拍成紀錄片,在每集片尾播出。位於中環伊利近街經營的「書閣」(The Book Attic)是唯一的香港代表。不過,這家被CNN評為香港最佳獨立書店的二手英文書店,卻遇業主收樓,本月30日結業,未趕及人氣偶像劇播出,即成香港高租金、高樓價下的絕響。

由台灣著名作家楊照率領的攝製隊,本月中由台北到港進行訪攝,「呢段紀錄片,係書店嘅絕響,對於我嚟講,係好特別嘅告別方式」,店主李瑞雲說。自2008年經營至今,小書店最初在灣仔廈門街的小巷落腳,因業主大幅加租被逼遷,事隔三年,歷史重演,但她今次選擇退下火線,不想再嘗流離滋味,「唔想再搬嚟搬去,真係太累」。三年又三年,做不成現代孟母,她說不得不向香港的租賃模式投降。

「香港嘅樓價同租金都好浮動,業主只願簽一年生約一年死約,對於我哋呢啲小本獨立經營者嚟講,好不利」。原本計劃「光榮結業」,但有老顧客仗義借出貨倉,讓她暫放數千本二手書,期待她東山再起,這些好意,她無限感激,「我會定三年期限,睇吓有冇適合地方,但香港租金好貴,除非自置物業,唔好話賺錢,獨立書店要生存,都不容易」。以平常心面對業主收樓,她還千叮萬囑記者不要狠批業主,只怪香港人的閱讀風氣始終未成氣候。

■以獨立書店作背景的台灣偶像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結合真實書店的故事,可惜現實世界不如劇集般甜如蜜。

放棄高薪厚職開店

「香港人睇書比較功利,要有實效,但可以行出第一步,已經不錯」。放棄跨國公司物料開發的高薪厚職,花盡積蓄經營書閣,她自嘲是不切實際的舉動,但畢竟圓了多年的夢想,「開咗呢間書店,我先知好多人同我一樣,曾經夢想開一間書店,只係後嚟有咗家庭,又有穩定工作,漸漸遺忘。我可以咁自由,有些少積蓄,又有能力做其他工作,補貼書店開支,已好幸運」。

由當初搬出600本私人珍藏的英文書作為起點,到高峯期時書量達5,000本,每本都經過她精心挑選,然後分類上架,就連書店的音樂,都全部親自錄製,一絲不苟,小店子完全是自家品味,獨具一格;她又同步將每本書上載到網頁並作簡介,口耳相傳,漸次成為愛書人的秘密花園,吸引《紐約時報》及CNN追訪,盛讚為個性獨立書店,高質讀書人如大學教授、領事館人員慕名而至。一間藏在小巷的二手書店,竟成了另類名店,可惜名聲在外,知音的香港人畢竟是少數。

記者多次採訪,便不時見到手執旅遊書的遊客慕名到訪。「真係好唔捨得,Jennifer(李瑞雲)係一個好有感染力嘅人」。由新加坡來港工作的黃小姐,得悉書店即將結業,大呼可惜。過去六年,李瑞雲已凝聚了不少愛書人走在一起,定期舉辦讀書會和詩會,熱愛文學的前行政立法雙料議員黃宏發,也是座上客;她又應邀到學校,義務為中學生推廣閱讀英文二手書,鼓勵更多人讀書,擴闊眼界,「我以前讀中文中學,為學英文,開始讀英文小說,漸漸成為我嘅興趣,終身受用」。

地產商掃書做裝飾

一股盲勁,像愚公移山,不問回報,也不知收穫,「生意一直唔算好,坐上一日,都未必可以賣出一本書,最諷刺係,掃得最多書嘅,竟然係地產商!因為有新樓盤入伙,地產公司職員一買就買上百本,用嚟裝飾示範單位」。藏身書閣,挫折不少,但她說無悔六年來「倒貼」經營,畢竟她的「儍」,感動了很多人,除了仗義借出倉庫讓她藏書的出版社老闆,還遇過拿着30,000元支票,嚷着要支持她繼續夢想的好心顧客。

「書店關門之後,我希望可以將呢六年來嘅人與事寫落嚟。人生,總係意想不到,或者有個有心人,願意畀一份長期租約我,等我唔使再搬嚟搬去;又或者有個人,認同獨立書店嘅經營理念,願意以象徵式嘅廉價租金,租個舖位畀我都唔定。往後點走,點講得埋?」選擇微笑告別,眼前的李瑞雲,比捨不得小店關門的書店客人,笑得更開懷。

蘋果日報二O一三年十二月廿二日)

回應:

感謝蘋果日報的報道。有一小丁點要澄清的地方:從台灣來採訪書閣的團隊是紀錄片導演Zoe Kao及採訪員maza zheng。楊照先生是台灣著名的獲獎作家及劇作家負責「巷弄裡的那家書店」劇本的編寫。楊先生本人並沒有到我的書店來。劇中用作主場景的書店是一個接近百年的煙草生產工廠為員工興建的育兒室好讓工人安心工作。工廠停產多年,現把育兒室活化為書店,劇集拍完畢會由台灣大提琴家當店長,大家去台北玩時可去那兒聽音樂看書。

書閣是被選為代表香港的一家獨立書店。需(雖)然書閣將會消失,而活在眾愛書人的心間,但能成為這部由中華民國文化局及台北市政府資助台幣3千萬的劇集中被推介的獨立書店實感榮幸。
是一個雙城記啊!台北與香港是同種同文的城市,但香港政府有重視龍應台嗎?

其實對有地產商的示範單位設計師來買書去佈置示範單位我是感到很感恩的,原因除了是他們大力幫助我當月的開支外,更重要的是他們用行動去帶出這Henry Ward Beecher有關書籍的智思:

Books are not made for furniture, but there is nothing else that so beautifully furnishes a house. ~Henry Ward Beecher

他們把書閣的書帶去裝飾山上及南區的高級樓盆,是因為平民百姓家要為生活營役沒有時間看書,沒有空間藏,因此一般樓盆連standard double bed都放不進去的示範單位是沒有大量書櫃做裝潢囉。

Book Clinic書診所臉書專頁二O一三年十二月廿二日)

師承英女皇御用專家 修復古籍也修補自己

師承英女皇御用專家 修復古籍也修補自己
記者:呂麗嬋 攝影:謝榮耀

■用巧手延續心愛書本的生命,李瑞雲修復的,除了百年古籍,還有自己的一顆心。

李瑞雲,名副其實的書癡。為了修復古籍,她遠赴英國,跟隨英女皇御用修復專家,成為入室弟子。愛書如命,五年前,她卻將最愛的六百本私人珍藏,統統賣掉。「連這些身外物都放不下,如何走下去?」曾幾何時,她以為擁有全世界。跨國企業亞太區話事人,有一個人人艷羨的未婚夫。但童話底下,原來是無間地獄。婚期定了,新娘不是她。以為趕上內地經濟快車,看到的,盡是荒唐:輸入排出有毒污染物的機器、送裸女上房成為做成一宗生意的潛規則;遇到上訪受屈的人,愛莫能助。不想成為同謀,逃回香港。守着「閣樓」,由零開始。「賣掉最愛的書,讓我學識放下;修復古籍,教我珍惜所有」。千帆過盡,這個仍然愛書如命的揚眉女子,輕輕的說。

■告別歷遊飛機河的女強人生涯,藏身書海療傷。

李瑞雲的家,在愉景灣,轉船轉車,還得走上一條長長的樓梯,行行重行行。小小斗室,裝修雅致,既是她的家,也是她的工作室。上月初由英國回港,在倫敦大街小巷,買下的兩大箱舊書和工具,還在船運中,「兩個月之後先到香港,呢堆書比較貴重,我就帶在身邊」。李瑞雲是本港罕有的古籍修復專家,她口中的舊書,大部份過百年歷史,「有些人喜歡收集古典名著,我喜歡珍藏維多利亞年代出版、與中國有關的小說」。

女強人看不慣潛規則

她隨便放在枱面的書,既有關於義和團的歷史小說,也有一本1880年出版,叫《The Land of the Pigtail》的辱華布面英文書,「小說是用最流行的語言,反映社會面貌,當時西方社會原來這樣看華人,有甚麼歷史因素?維多利亞時代,也是書籍設計水準最高峯的年代,手工精細,三面書頁燙真金,上世紀,基本上只有貴族和教會,先會擁有一本連封面完整的書,所以好珍貴,封面設計獨一無二」。

收藏古籍,大有學問,要修復,更是專業。愛書如命的李瑞雲,因緣際會,獲英國修復古籍專家Flora Ginn收為入室弟子,遠赴英國學藝,見識何謂天外有天,「上年英女皇登基六十周年,師傅都有幫忙修復部份用以展覽的皇室古籍」。修復古籍行業圈子很小,真正的專家不多,兩年間橫掃三個國際獎項的Flora,以她掛帥的工作室,一早排滿五年的工作,英國皇家美術學院,都是她的客人。

一本古籍,價值連城,放在拍賣會,動輒百萬成交。在英國,古董紙、古董皮和布都有價,「這些拍賣會,基本上只有行內人先會去,有些書,年代久遠,幾頁散失了,要找回原作,重造一個版再印,相類的紙質,好重要。」在英國,最歷史悠久的工作室,擁有最多修補的原材料,往往是技術以外,成敗的關鍵。

「修補好一本書,得益的會是好多代人。」未去英國之前,李瑞雲在港也有替人修補舊書,既有用作投資珍藏的百年古籍,也有不值錢的舊書。補的,往往是一份情,「試過修補一本福爾摩斯小說,那是一個專欄作家的珍藏,只因小說是中學最敬愛老師送給她,老師過世了,想念他時,想再讀一遍……」這樣重情,半生為情所累的李瑞雲,最是明白。

因為愛書,她用巧手延續書本的生命;也因為愛書,她在蘇豪區開了小小的「書閣」(The Book Attic),「我是一個黑白分明的人,好執着,面對扭曲的世情,不好受。」拜西藏高僧為師,尋找快樂秘笈,她挑了一樣從小最鍾愛的東西來下苦功:「我好喜歡書,如果連這些身外物也放不下,遑論其他。」李瑞雲花掉積蓄,開了一間二手書英文書店,由自己珍藏的六百本書開始,「從失去之中,學習放下。」她幽幽的說。

這條自我救贖的路,也許要由二十年前說起。七八十年代,長駐歐美工作的李瑞雲,是典型的女強人,連續工作72小時,視作等閒。九十年代遇正內地經濟起飛,她應聘回亞洲工作,「那個年代,內地資金、土地甚麼都有,就是缺乏人才。」在一家跨國物料生產公司任職亞太區巿場部高層,負責供應三大名牌波鞋包括Nike及adidas在內的原材料,遊走於內地生產廠商與歐美名牌大客戶之間,歷遊飛機河,是她的生活寫照。

「我負責中港台、越南及韓國的業務,用認可的指定物料,在內地生產,那時全國到處走,早上還在廣州,下午已在福州開會。辦公室政治所有機構都有,令我不能接受的,是內地做生意的手法。今天的人民幣都會流血,你撒開一張十蚊紙,流出的都是很多人的血。一將功成,何止萬骨枯?」說話總陰聲細氣的她,流露出一絲當年強悍女強人的本色。

試過有一次,一間著名運動服飾品牌的客戶急召她到廣州驗貨,事緣大批即將上架的運動鞋,竟被驗出含致癌物甲醛超標百倍,當下她大驚失色,急急叫停所有生產,「左查右查,先知原來是客戶的判頭出了蠱惑,混入了內地假貨。」事件牽涉公司名聲,但因為有人從中疏通,最後掩藏免於曝光,但當下已叫她知道,除了報價和質素,在內地做生意,匪夷所思的潛規則,是現實,更是國情。

「這樣的事很多,也試過有內地廠商向我求助,他說你的下屬勒索了我一年,我唔畀錢就唔畀我做生意,我於是上報,有晒證據,調查一輪的結果是要求那名勒索的員工交回筆錢,不單無需負刑責,連內部處分都欠奉,最高層的說法是:內地有內地的一套營商方式,不可以用香港或西方一套去判斷;部份內地同事甚至覺得個投訴人小題大作、多此一舉。」

無力阻止不公義的事發生,令李瑞雲鬱結。她苦笑謂,這種對黑白對錯的執着,三歲定八十。時間再向前推,六十年代,當她還是幾歲的人兒,一年總有兩次,母親叫她在祝君早安毛巾上寫地址,包裹塞滿白米和臘腸,接濟內地被指為大商家黑五類的舅父。「舅父家給我的回憶,猶如齊瓦哥醫生在莫斯科那幢被徵用的大宅,一個單位分成三戶,廚廁共用。」親人聚頭,房間只有一道燭光,牆上巨大的黑影,燭影晃動,就如無聲的皮影戲。

■剛自英國回港,她買了這個古董木架用以固定殘破待修的書本。

■用以修補古董書的小工具很多,除了針線,有時還會用上醫生用的外科手術刀。

外國老人曲線助書店

「正值文革火紅年代,那時年紀小不懂事,總覺舅舅很奇怪,穿的衣褲滿是補丁,甫見面,總叮嚀我不要亂說話,自己就在床底抽出來二胡、揚琴咿呀彈奏,用音樂聲來蓋住說話的聲浪,人人神色緊張。」童年的模糊章節烙印一生,對剝削和被迫害的人,她特別敏感,「長大了看歷史書,知道十年浩劫。看到受壓迫的人,我總想起舅舅」。事隔多年,說起舊事,感性的她淚盈於睫。

拒絕同流合污,離職後她替以前的名牌大客當材料檢測顧問,但她執着依然,幾年後連兼職也辭掉:「大夥兒去夜場,一大排男女叫入房任你挑,我讓男下屬留下,自己走了。」無力感再次來襲,就連婚期也定了的台灣籍未婚夫,也因第三者離她而去。人生跌進谷底,強悍女強人一夜間崩潰,軟弱得每天藏身書海之中,尋找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土。

「我連顧問工作都冇做,去英文書店做兼職店務員,時薪三十,薪酬與做顧問是天與地,但在書海入面,我感覺最自在」。08年,她花掉積蓄開了書閣,就像隱藏山林的武林高手,埋首書堆中療傷,零宣傳,連書坊的招牌也低調得淹沒在紛紛擾擾的城市之中,偏偏吸引《紐約時報》及CNN追訪,盛讚為個性獨立書店,高質讀書人如大學教授、領事館人員口耳相傳,慕名而至。

「書店出名了,外國訪客不少,但真正買書的人其實不多,不少人都看電子書,在亞馬遜訂書也很方便。書店一直蝕錢,替人修補舊書,也是幫補收入。」記者在書店坐了一天,營業額$68,賣出一本小說,「零收入的日子都唔少。」李瑞雲微笑。只是,若你相信奇蹟,奇蹟也許就會出現。兩年前,一個80歲的加拿大人,就成為書店的白武士!「他看了《紐約時報》的介紹,公幹來港順道上來書店,後來大家成為朋友,他建議用萬六蚊請我做兼職秘書,文書工作在書店做,夠錢補貼交租和水電。」

好心的老人家曲線助拳,在書閣,她又認識了不同的人,為了買到一本工具書歡喜若狂的藝術系學生、與她一樣希望放下心中所愛找到自由的人,「人生走到一個位置,會想該如何走下去,錢買不到真正的快樂。」李瑞雲客廳放了一幅手作拼貼畫,正是她的人生縮影,「書籤、修補書用的材料、輯錄了文革講話的黑膠唱片、叫我靜心的佛經,還有一張分手前男友送我的CD!」人生也許難盡如人意,接受然後放下,李瑞雲修復的,除了百年古籍,還有自己的一顆心。

■客廳一幅拼貼畫,有心愛的書籤、佛經及分手男友送給她的CD等,她笑說是「人生縮影」。

■連接書面與內文中間的一頁襯紙,是精緻的手造紙。

蘋果日報二O一三年五月十九日)

Friday 7 March 2014

實用書局,再見!

實用書局,再見!
Benny Ng

龍良臣先生去年以96歲高齡逝世,由他一手創辦的書局也要隨他而去。

以往很少來,今次或許是最後一次了,一來位置於我不便,二來書種不是我杯茶,所以,就如以往空手而回!

同一樓宇內有書局和時鐘酒店,張力十足!

實用書局正門

本來就是這樣

有很多氣功之類的書籍,是店主的個人喜好吧!

平時總是冷冷清清,結業的消息傳出後顧客突然增多,很難才拍得這無人的角落!

營業至六月,再見!

Benny Ng臉書二O一四年三月七日)

實用書局照片(馬吉拍攝於二O一一年五月十三日)


Wednesday 5 March 2014

香港80年歷史老書店:實用書局結業前一行

香港80年歷史老書店:實用書局結業前一行
Daisy Maris Fung

今天看報紙說在觀塘輔仁街有48年歷史的淩記書仔檔獲得市建局賠償後被迫於兩天內交吉,來不及變賣的書藉只好被當作廢紙回收看待,讓愛書人惋惜不已。想不到數小時後就在Facebook就看到一張實用書局結束營業的通告,說明在2014年6月這家碩果僅存的老牌書局就要關門大吉(後來再在網上查看才得知創辦人龍良臣先生在2013年底去世故只有結業一途),所以放工後就去看看情況如何。

Color in August八月照相館的Facebook Page內有這麼一張相,說「街坊結業,請求廣傳,謝謝各位」


在車水馬龍的彌敦道,有一個小小招牌。

書局就在夜總會、賓館的煙火人間之上。

朋友在面書說實用書局所在的麗星大廈有許多色情場所,不好意思進入。確實在這大廈內佈滿夜總會及「襟鐘仔」的「一樓一」,但人家都是做生意,「跟本唔得閒理你」,所以我選擇行三層樓梯,順道獵奇望望一樓的舞廳和二樓的時鐘酒店才到達三樓的實用書局。當然你亦可以選擇在大堂按鐘讓管理員開鐵閘,再乘坐升降機直達三樓。

老舊的大廈,就在天井間晾衣服。

結業通告

其實都不是第一次來實用,地方細少,歷史多多(關於實用書局的歷史,這幾篇文章比較有看頭:走訪香港實用書局實用書局:第一代香港書店(更新插圖本)實用書局:延續一甲子文化的守護者), 新舊書也有售,不過總的來說舊書佔多,約八、九成之譜,而其中以中醫藥、術數和功夫的書藉為主,這三個類別各自有自己的一大排書架,其餘文、史哲書藉也有相當多的藏量。要知道書這回事絕版了就不能再,功夫和術數最注重探本溯源,要尋寶就莫遲疑。

不少人經已聞風而至,尋找心頭好。

滿滿的書架

有舊書也有新書

這些武術氣功合刊非常珍貴,希望能找到好主人。

岑凱倫的《燭光、秋夜、紫羅蘭》,如無記錯,這是她第一部長篇小說,極具收藏價值。如果不知道岑凱倫是何許人,或者可說以前的港女和工廠妹萬歲沒有韓劇就是看這種。

風水、術數書四折。

大家愛書好

對術數愛好者來說,近十年來老牌書局一家一家死去最是心痛:先是『學益書店』店主退休關店、再來『馬健記』「要錢唔要舖」、『陳永泰』健在但亦要由地舖搬到樓上舖。還望『鼎大』、『陳湘記』、『森記』繼續「保住條命」,否則術數書痴除了去台灣或其他二手書店以外,就沒有辦法購買和觀摩更多心頭好。

又,二手書始終不知來源為何,買書後最好用濕紙巾或酒精滴毒液洗手,亦可以酒精輕拭封面封底及書頁。當然講究些可以用鼠尾草或艾草去薰書藉以去除上一手留下來的氣場。而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用日曬好好將書內內外外以紫外光消毒,那麼知識可以流傳之餘又可以「睇得安心又放心」了。

實用書局

地址 油麻地彌敦道497號麗聲大廈3樓E室(油麻地地鐵站「我係唔鐘意港鐵呀」C出口)
電話 (852) 2384 7818
時間 每日12:30pm – 9:00pm,逢星期二、三、四的3:30pm – 5:00pm 時段會關店,過後再重開(這是店員,應該是龍先生的孫女口述,如有疑問請先致電)

Daisy's Digital Anthology二O一四年二月廿七日)

上海街年代的實用書店

圖片來源:Linda Pun臉書二O一四年二月廿七日。

追憶龍先生

追憶龍先生
蘇賡哲

實用書店的龍良臣先生不久前辭世。本來我想在他一百歲時招集朋友為他慶祝一番,可惜等不到了。蠟燭臨風,真是隨時會熄滅。

上一輩的舊書店同業,以龍先生資格最老。 聽說在「解放」前,就奉中共命到香港辦求實書店,出版左翼書刊送去解放區。一些左翼作家和他過從甚密,聶紺弩便曾經住在他家。但我在六十年代末認識他時,他已脫離中共,比我更反共了。當時我才二十歲出頭,他已入暮年,不過眼神有光,精瘦而清癯,每天黃昏,總來我店買書。

龍先生買舊書有兩個特點:一是絕不開價。如果賣方也不肯開價,生意就拉倒算了。二是賣方開了價,他認為合理就買,認為價錢過高,掉頭就走,決不還價。舊書古籍沒有固定價格,訂價隨意,但知道龍先生這特點而又想做成生意,便不能「試探性地開高價」,省去了大家討價還價的你虞我詐。

要學習龍先生這特點很困難,必須具備決絕的品性和定力。一個舊書業老行尊,必定是愛書人,碰上珍罕好書,知道此生只此一遇,只需開個價或還個價書就到手,卻因堅守自己的原則掉頭而去,決不後悔,並非很多人做得到。

我和龍先生合作愉快,數十年沒有任何衝突。這當然是雙方都有所付出故。我的付出,大概也不是很多人做得到。例如有一次,龍先生誤會了我開的價格,只付一成的書價,我不想他尷尬,滿臉堆笑收了錢,雖然虧大本仍連聲稱謝。

現在他在天上,知道了此事,會莞爾一笑吧。

(原刊二O一三年十月九日多倫多明報,懷鄉書訊二O一三年十月十六日轉貼)

48年書仔檔末日 7毫子賣書當廢紙

48年書仔檔末日 7毫子賣書當廢紙
記者:鄧玉燕 攝影:江俊豪

昔日的凌記會開店至晚上九時,很多街坊看戲後會黎借書睇。

07年陳伯接受本報訪問時說,重建後,凌記書仔檔會結業。陪伴半生的藏書要找人接收,「沒人要唯有當爛紙變賣。」結果,一語成纖。七毫子一公斤!凌記去年尾結業當日,將收藏半生既書籍賣了千六元。

欲哭無淚的陳伯回憶舊時,凌記書店早於1966年立足觀塘,「當時這裡根本沒有人到,後來工廠突然間多起來,是因為市區要發展,便叫工廠搬來觀塘新市鎮。」80年代,當觀塘變了工業重鎮,很多工廠妹閒時便來書仔檔借書,打發時間。那時候,金庸、倪匡、古龍等武俠小說很受歡迎,女仔也愛嚴沁、瓊瑤、沈海倫。

社區素描師彭啤用上兩年時間,以鉛筆記下觀塘重建前的一草一木,凌記書店是入畫一景。

若你今日重臨凌記舊地,恐怕只見拆卸中的廢墟。未來重建後,建成的商場、酒店、豪宅,都與舊日街坊無關。

現在很多租書店的日本漫畫受歡迎,但經歷過戰火洗禮的陳伯堅持,「我不做日本仔漫畫,我只推廣中國文化。」生意好的時候,他會和兒子每週赴台灣入貨。皆因很多台灣書商仍然會出版傳統書籍,「文化好重要,要識繁體字才知字的出處。台灣不同大陸,台灣寫繁體字,要識繁體字先好黎識簡體字。」陳伯最傷心的是,現在當廢紙賣的武俠歷史小說,「書商不再印的了,以後想搵都搵不到。」

凌記地段好,位處觀塘中心的輔仁街後巷,附近食肆小販林立,又有戲院。為了留住每個客源,陳伯兩父子很勤力。「那時我們的營業時間很早,5點多開到夜晚9點半,做到看戲的人散場實來租套書走。」陳伯兒子陳立民說,「凌記生意最高峰期,開到有5間分店,大埔廣場、紅磡廣場、灣仔新世紀都有,但現在都收縮了。」

他批評市建局太急要交吉,「兩日內怎麼消化這些書?!」凌記在散場日邀請觀塘街坊,免費來拿書及聚餐,但是書太多派不完。有街坊抱不平道:「如果市建局給他多些時間,安排做好些,便不用去到賣廢紙的結局。」陳伯很傷心,「這是在消滅我們的文化,書應該要與人分享,增加人的知識,以後沒有了,找不到這些傳統小說。」

今日如果你去到觀塘輔仁街後巷,見到的恐怕只有廢墟了,還怎麼回憶當年大家聚首看書的日子?

蘋果日報二O一四年二月廿六日)

等觀塘重建 等到跳樓死

等觀塘重建 等到跳樓死
記者:黃偉駿

觀塘處於新舊交替,裕民坊的待拆樓宇(前排)烏燈黑火,與背後高聳的apm商場形成強烈對比。 司徒世華攝

入夜後的觀塘,有個五光十色的apm大商場,一條觀塘道之隔的重建區,相比之下顯得冷清破落。觀塘重建區由裕民坊、物華街、同仁街、輔仁街等幾條老街組成,面積逾5公頃,是本港最「悠久」的重建區,街坊等待重建已18年,如今仍是等待;有人等不了,跳樓身亡。街坊心一直等待的,只是早日安居樂業。

雨傘檔檔主林太表示,每日煮飯頭頂都要掛上膠布,慎防石屎墮下。

天花板塌大塊石屎

街坊阿劉每日奔走於重建區23幢大廈之間,希望街坊團結一致,向市建局施壓。他說重建區只得700名選民,但同選區的觀塘市中心則有900名選民,所以現任區議員沒有照顧重建戶需要,於是今屆區議會選舉發起重建戶支持另一人作挑戰。

在同仁街賣毛巾及雨傘維生的林太,沒有阿劉的政治考慮,只是單純地期望盡快重建。因為她那個600呎住所,3個月前天花一幅一呎長石屎突然墮下,幸好當時家中無人,「我返屋企開唔到門,以為有賊,原來石屎頂住。」她沒有錢維修,「我賣5蚊3條毛巾,10蚊1把遮,幾千蚊裝修費,畀唔起。」廁所、廚房也不停石屎剝落,惟有在頭頂掛上一塊膠布權充「防護網」,聊勝於無。

司徒伯行動不便,只盼望早日重建換樓。

阿伯周身病鬥長命

觀塘重建區有近5,000名居民,上年紀及體弱多病的街坊佔不少。65歲的司徒伯伯患牛皮癬,關節作痛,偏偏住在物華街光輝大樓9樓,每日行足9層樓梯出入;想搬又沒有錢,因為重建區物業易手,新業主不會得到市建局任何購買同區七年樓齡物業的津貼,故沒有人願意出較好價錢買樓,「幢大廈係60年代興建,當年制水,落成樓宇係鹹水樓,家好多地方破裂,冇得整。我項目叫 K7,應該排第7,但個個打尖,排到20幾。就算市建局收購,我只係夠錢買番細細個舊樓單位。」

不是所有街坊像司徒伯伯捱得過這麼長時間。數月前,住在他樓下一名長年患腎病的婆婆,因為等不了重建,趁家人外出時在寓所跳樓身亡。街坊說,婆婆有時要家人背才能上落樓梯,「佢想快重建,筆錢買過第二度,但市建局不停開空頭支票。」街坊很難過,婆婆出殯當天,夾錢送了一個花圈給家人。

街坊陳先生住在「密室」,大部份窗戶都要密封,以防沙井臭味攻入。 黃冠華攝

沙井傳臭住戶苦撐

市建局宣佈上環嘉咸街呎價破紀錄8,508元,一般人羨慕重建戶多了一筆橫財,但對不少觀塘重建戶來說,重建安排形同天降橫禍。住在同仁街的陳先生,寓所設計成一個密室,廁所、廚房窗戶全部封死,抽氣扇裝在走廊,一切只為逃避那股逃不了的坑渠臭味,「樓下沙井幾年前爆渠,臭味傳晒上,唔封頂唔順,吸得耐健康有問題。」住戶向政府部門反映,部門答覆是:「都就快重建,等多陣啦。」

陳先生說,市建局的前身土地發展公司於88年宣佈重建後,居民生活立即180度轉變,「覺得就快重建,好多爛都唔整,條街污糟。我想睇一場世界盃賽事,但有線電視因為信政府,以為好快重建,唔肯蝕本鋪線。」

陳伯的書檔經營32年,是觀塘僅存的兩間租書店之一。

32年書仔檔到末路

陳伯的「凌記書店」,不是一間書店,是開設在輔仁街後巷的「書仔檔」,由幾個流動書架組成,出租小說。一本小說來貨價平均50元,他每本只租5元,每次借5天,經營32年深得街坊歡迎。

不過,老人家說,如今的城市人愛上網,少時間看書,他的書店範圍越縮越小,「細喇,以前成條後巷都係(書架)。」

陳伯的檔位是向後巷所在的大廈業主立案法團租用,據講每月租金1萬元,32年來3萬本藏書,佔去陳伯在樓上700方呎寓所的一半空間,他只住一間房,另一間房出租,收1,500元租金幫補生計。

提起市建局,陳伯勞氣,「佢話我租間房畀人,唔到(購買同區七年樓齡物業)津貼。香港係自由市場,點解要咁樣限制我,打官司都要打番正!」重建後,書仔檔會結業,陪伴半生的藏書要找人接收,「冇人要惟有當爛紙變賣。」

後記:街坊拍掌賀林中麟離任

市建局行政總監林中麟年底離任,觀塘重建區的街坊拍掌慶賀。街坊王小姐說:「佢任內只係諗住點幫市建局積聚財富,好多重建項目,一開始出講預要蝕幾多,但到頭來其實個個賺錢。」街坊陳先生說,其實重建戶並非一些人所誤解是貪得無厭,只是想有一個安樂窩,「最好係樓換樓,大家都得益。」

蘋果日報二OO七年十一月十一日)

Tuesday 4 March 2014

實用書局:第一代香港書店

實用書局:第一代香港書店(更新插圖本)
米立/文、圖

實用書局位於彌敦道文明里路口

實用書局招牌

95歲店主龍良臣在埋頭整理書。

逼仄的店堂

上世紀40年代,龍良臣和朋友在香港開了一家“求實出版社。1949年新中國成立,他的很多朋友(如詩人聶紺弩)都回去了。而他,因為要料理出版社的工作而留了下來──誰知一留就是六十多年。「文革」之後,內地老一輩文人許多失去了文學創作的熱情。為了鼓勵內地文人朋友繼續創作,龍先生自費重印了在“文革”中散佚的民國書籍寄給他們。

95歲店主仍在守店

香港第一代書店實用書局,創辦至今已經六十年。它名聲在外,但找到它卻不是件易事。第一次我專程去找,在彌敦道油麻地站附近徘徊來、徘徊去,硬是找不到它的入口。某日,無意間經過彌敦道文明里路口,在等紅燈,猛一抬頭,竟赫然看見「實用書局」的招牌!

入口在文明里,一個小小的大廈入口。向鐵門內的管理員打聲招呼,他給你開門,然後才可以乘電梯上三樓——那裡才是實用書局。來到三樓,只見大門緊鎖,有個中年男人站在門口。看我四下張望,便對我說:「龍先生聽不見。」我朝門內望瞭望,原來坐在地上碼書的就是店主龍良臣先生。他今年已經95歲高齡,耳朵幾乎完全失聰,無論我們怎麼按門鈴也沒有反應。沒辦法,我只好忍受着令人窒息的悶氣,盼他早點整理完書,然後發現我們。幸而過了十分鐘,他的家人回來,幫我們開了門。

他的家人告訴我,龍先生還能看見,可以筆談。他不會說普通話,也不會說廣東話。我在紙上寫一句話,龍先生看,然後用老家湖南話回答我,我只能連猜帶蒙地記錄着。

龍先生說早年他思想左傾,很小便加入了地下黨。上世紀40年代,他和朋友在香港開了一家「求實出版社」。1949年新中國成立,他的很多朋友(如詩人聶紺弩)都回去了。而他,因為要料理出版社的工作而留了下來──誰知一留就是六十多年。最早實用書局開在二樓書店集中的西洋菜街,後來因舊店拆遷,才搬到彌敦道來。這幾十年中,龍先生一直扮演着內地與香港文學的中間人角色。

「文革」之後,內地老一輩文人許多失去了文學創作的熱情。為了鼓勵內地文人朋友繼續創作,龍先生自費重印了在「文革」中散佚的民國書籍寄給他們。沈從文在給徐遲的一封信中曾說:「我的一切舊作已於五三年即燒盡,紙型也不保存。臺灣方面待遇相同,倒像是歷史少有事情。『文化大革命』一來,且把手邊留下的,作為紀念的底子全部『代為消毒』毀去了。近年有機會重印幾卷舊作,公私圖書館既保存極少,全靠香港方面,為寄來翻印本四十二冊,不少還是上海一折八扣重印本,才能着手。」據說那些書就是龍先生重印的。

曾是文人來港落腳點

香港作家羅隼有一本《香港文化腳印二集》,其中有介紹實用書局的文字:「四十年代末期龍先生和成大姐從湖南來香港,租了一層樓經營起‘求實出版社’來,他們住頭房,有另外一間房間,就讓大陸南來的作家,像聶紺弩、秦似、蔣牧良、高旅……他們住宿,當然不是長住,而是初來香港時無處落腳,讓他們搭一張床暫住,到了生活安頓妥當,找到房子,便搬出去。但有人搬出,又有人初到,有些在那裡住得久一些,有些人住得短一些,這些人有的在《大公報》工作,有的在《文匯報》工作,他們讓出地點,使初到貴境者有個落腳地方,房間雖窄,住人又多,環境非佳,亦勝於無,一直到新中國成立,許多人北返為止。”1949年,“蝸居求實樓上的人,熱情歡呼解放,並北上去工作。求實出版社沒有繼續搞出版,但國內出版的圖書醫藥衛生的都在香港由他們發行一段時期,事實上經營方針也轉向中醫中藥,甚至針灸用品。」

我發現實用書局所賣的書,大致可以分三種:功夫書、棋類書、醫學書。龍先生的家人告訴我,龍先生少年時因有志於投身革命,所以在老家拜過功夫師傅,後來一直自習不輟。練功夫的人,平時難免小傷小病,所以一般也會自學醫術。而龍先生素日的興趣愛好,就是各種棋類:象棋、圍棋、跳棋都有。

龍先生說,與他同時代的文化人,現在死得差不多了,只有他還守在書店裡,每天與書為伍。我問他,對書店的將來有什麼期望嗎?他說,什麼期望也沒有,順其自然罷。我又問他,幾十年來有沒有想過要改行呢?他笑了,笑得很開懷:“沒有想過啊,我除了這個其它什麼也不會!”

附注:

我前幾年在香港神州書店買了一小批周作人着作,都是六七十年代香港實用書局按照民國原版影印的,看書後附的書目共12本:

談虎集
談龍集
苦竹雜記
苦茶隨筆
風雨談
秉燭談
永日集
看雲集
夜讀抄
瓜豆集
雨天的書
周作人書信

看那時實用書局標注的地址,就在西洋菜街。那時的龍老先生還在50歲上下,正是年富力強的,估計還在懷念與聶紺弩等文化人在一起、經常談論魯迅周作人的日子吧!


實用書局影印的周作人著作



鱷魚飛行™的日記豆瓣專頁二O一一年九月廿五日)

Monday 3 March 2014

中共地下黨開設 堅持70年不敵潮流 實用書局告別書迷

中共地下黨開設 堅持70年不敵潮流 實用書局告別書迷
記者:關震海 張珮琪 梁瑞帆

■書友可以在書局內爬上爬落「尋寶」。梁瑞帆攝

屹立香港近70年的實用書局,隨着曾任中共地下黨員的創辦人龍良臣去年逝世後,其後人終決定書局於今年6月結業,大批實用書冊,包括功夫氣功、運動醫療、宗教文史等,近日以低至三折出售回饋熟客,龍氏的孫女悲嘆賣實用書「搵唔到食」,但要親手結束爺爺的心血感歉疚,說到「對唔住爺爺」時不禁落淚。書迷及熟客依依不捨,有人惋惜:「實用……在這個消費社會,竟然變得落伍了。」

實用書局創辦人龍良臣1917年於湖南出世,孫女龍躍飛透露龍家曾是當地大地主,從事煤炭及絲繡生意,住四合院、擁有數千名員工兼養馬,排場猶如電視劇「大宅門」。三十年代龍良臣加入共產黨做地下黨員,為了掩飾身份而開辦書局,將大宅改建學校貢獻社會,二十歲便當校長校董。


■提起爺爺的心血面臨結業收場,龍躍飛感觸落淚。

每月營業額不足萬元

1947年龍良臣與妻子逃難至香港,同年在廣東道創立「求實出版社」即實用書局的前身,包辦印刷、文人聯絡及書局,見證小書戶文化盛年。五十年代遷至當時書局林立的西洋菜南街易名「實用書局」,他在書店開闢小室,供書生住宿,方便寫作又印書,曾協助印刷的作家有蔣牧良、聶紺弩及樓適夷等。30年前遷至油麻地彌敦道麗星大廈的樓上舖,多年來在色情場所聲色犬馬的包圍下,掙扎求存。

龍躍飛憶述,96歲的爺爺去年臨終前叮囑書局毋須再成家族包袱,「佢病時我同佢講『好難做,執咗佢好唔好啊』,佢話『做唔到就唔好再做喇』。」龍躍飛幾經掙扎終決定今年6月結束爺爺心血:「堅持唔到,覺得好對佢唔住,咁多年嚟,全部啲書係佢喺大陸一手一腳一個人拖篋拖過嚟……」近20年,看書人少,生意直插谷底,她透露自2003年開始,「(每個月)收入都唔到1萬蚊,有時一日都係得一個客,我要做麥當勞養家」。

龍躍飛曾勸爺爺轉型,「我話無生意啊大佬,不如轉做教科書,佢話『唔轉唔轉,咁多人做咪由得佢做囉!』」龍爺爺不問現在,多年來堅持從內地運功夫及醫療書到港,心裏仍是念着香港文化盛況,「佢話以前開書局(西洋菜南街)好威水㗎,成條街都係書局」。

租客不能轉色情場所

不少書迷都依依不捨:「呢度主要嘅工具書都齊晒,差唔多有五、六十年前嘅書只係呢度有,無咗真係好可惜!」龍躍飛則希望結業前三折清貨,讓有心人以優惠價買到爺爺的心血,再將店舖租出,「租客唔做書店唔緊要,但係簽約列明唔可以做色情場所,做少少都唔得!」龍躍飛稱這是龍氏書香世代最後的堅持。

蘋果日報二O一四年三月一日)

【老店漸少】

郭先生︰「𠵱家買書越嚟越難,有啲書只出一版就絕版,連舊書局都執埋,好多書都搵唔到。」

實用書局結業,書迷慨嘆古色古香書店又少一間。多年前曾不時到實用書局「打書釘」的專欄作家游清源表示感覺好欷歔,他指書店或街坊老店相繼結業,令社會好像「失憶」。他透露以往到實用書局多是找文史哲書籍,記憶中老闆很親切,任人看書,也願替客人找書,可惜這些親切的人情味小店已越來越少。

書友梁先生亦捨不得實用書局結業,他稱「佢賣嘅書係好有歷史價值,好幾種種類係佢哋專門會有」,並指不經不覺已「幫趁」廿幾年,覺得書局要結業好可惜,故會趁未來兩、三個月盡量買多些珍貴的好書。

梁先生︰「佢賣嘅書其他書局未必搵到,例如醫學、玄學書特別齊全,唔覺唔覺幫趁咗廿幾年。」


稱在港買書困難

熟客郭先生則慨嘆「在香港買書越來越難,呢度好似寶藏咁」。雖然小店不像連鎖店光猛,「但大家可踎喺度、坐住張凳仔、或擒高擒低去尋寶,味道唔同,好辛苦搵到本書出嚟開心捧走,呢種感覺喺大店是搵唔到嘅」。

蘋果日報二O一四年三月一日)

創辦人龍良臣只問耕耘

■龍良臣花大半生心血創辦及經營實用書局。家屬提供圖片

【傳奇一生】

被稱為「香港第一代書店」實用書局創辦人龍良臣去年以96歲高齡逝世。他一生傳奇,由大地主變成共產黨員,國共內戰時來港開書局,宣揚「新思維,新中國」。其後曾收留不少受港英政治迫害的文人,受左派文化界敬重。

「我除了書,甚麼都不懂」

龍良臣近年接受台灣記者訪問時承認自己是中共「地下黨員」,消息漸廣傳文壇。據悉,他曾跟孫女憶述,他20多歲時已是鄉間龍家一家之主,被稱為「龍大少」,因信仰共產主義,捐田獻大宅後,加入共產黨,曾在敵佔區做地下工作,以書局做掩飾,曾有十多名部下。

1947年,國共內戰期間,龍良臣與妻子來港創立「求實出版社」,宣傳「新思維及新中國」,49年中共建政後,身邊不少人返回大陸,但他繼續留下來,左派文化界稱他早年曾在書局收留了不少被港英政治迫害的文人,其後又曾自費印刷不少在文革遺失的民國書籍,受文壇讚頌。

雖有鮮明的政治立場,但龍對文學熱衷卻似無分信仰與黨派,40年代時,他已經以不同的筆名在國民黨黨報《中央日報》投稿,撰寫思想前衞的新潮散文,其後更曾向友人稱,「我除了書,甚麼都不懂」。

孫女龍躍飛形容爺爺為人不問收穫:「佢話自己一世人冇捱過苦,其實佢為文化界捱過唔少苦……」有書迷憶述龍先生晚年已近乎聾了,要以紙筆溝通,但臨終前仍關心書迷所需,守護實用書局到生命最後的時刻。

蘋果日報二O一四年三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