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0 July 2014

獨立書店地圖 書香隱於市

獨立書店地圖 書香隱於市
文:陳嘉文
圖:黃志東、陳嘉文
編輯:方曉盈

樓上書店被迫二合一,不是因為香港人對書沒需求,而是這種需求永遠追不上瘋狂的租金。

Ka Ying就是其中一個渴求看書的人,可是除了像超巿的大型書店,小書店都像隱形了。

她四出尋訪,發現香港的獨立書店,遍佈港九新界。

它們未必文藝、未必有型,但總有自己一套風格──「它們在在反映了店主的人生智慧和哲學」。

她除了在專欄發表自己的發現,還打算做一張屬於香港的獨立書店地圖。

Ka Ying喜歡看書,覺得書像水,給萬物養分。缺了水,蘋果會變蘋果乾,人會皺皮;沒有書,人就沒有自己的想法,不能與人交流更內在的思維涵養,不能獨立思考、判別是非。所以,書店很重要,它是孕育個人思維體系、與志同道合的愛書人交流知識的重要空間,「一個地方沒有了書店,就如像沒有了靈魂一樣,徒具軀殼」。

香港,書店不少,大型書店光鮮企理,幾層樓的書量看來能滿足這個城巿的需要,Ka Ying卻認為這滿足不了她,至少它們無法讓人把思想沉澱,投進書的世界。「我們香港人行書店,像行超巿、行商場,入到去,仍然會講電話、篤手機。」走進書店,卻把外面紛擾的世界也帶進書店。「我早前與一個獨立書店談起,她說,很多客人會問她店裏有沒有免費Wi-Fi,覺得這其實是不尊重書店的。」

不過,我們不尊重的,何止書店?「香港的人看書,很功利,有目的才去找來看。」我們什麼時候想到要去書局呢?下廚,才去買本食譜;旅行,才買本旅遊指南;想見明星一面,就買本新書讓他簽名,不過新書大概沒有掀過多少頁就擱下了。「尊重,就是去體會。作者藉着書想與你交流的事,你沒有好好體會。」

要仔細體會書中物,才決定買不買,這要花上時間和耐性,只是有時候即使我們有時間,書店也未必有這種耐性。所以一般講求成本效益的商業書店,很難容得下Ka Ying這種讀者,而小書店也看來正在逐漸消亡。「是的,不斷會聽到有小書店結業、愈搬愈遠,但事實上,也不斷聽到有些新書店開張。」香港的獨立書店,其實並不少,不過都隱於鬧巿之中,零零散散,自得其樂。

這些書店不計較

這天,我們走訪的幾間書店,性格迥然不同,但卻又有很多共通點。其中一個是它們都不計較﹕不計較客人窩在書堆中一天,不計較要翻箱倒櫃找客人想要的舊畫冊,也不計較客人問些沒頭沒腦的問題,例如,店主你愛看什麼書?「他們就是很想跟人分享他們愛的書,分享他們的智慧。我覺得,書店其實就是店主的一個大書櫃,他們揀了一些好書來放在店裏,介紹給你。」所以,他們也不計較書店是否真的能賺錢,只要他們仍然負擔得起。只要他們能把書店繼續成為一個交流智慧的空間。

Ka Ying去年開始為自發印製的小雜誌Slowdown Town,四出尋訪獨立書店,訪問店主,聽書店的故事,在她的清單上,這種獨立書店有達四十五間。每一間書店,其實都是一個人生,當中有許多故事,或許是店主自己的故事,或許是店主與客人之間的故事。Ka Ying曾在巴黎生活幾個月,那時候,她會去逛莎士比亞書店,又會到塞納河畔的書報攤流連;去京都、澳洲,也逛書店。她說,除了外國的很早關門,書店其實在什麼地方都一樣,散發同一種氣息,都是不把成本效益放第一位,店主都是不計較的人。香港,幸運的是仍有不少這種不計較的人,但可悲的,卻又是只有這些不計較的人,才能讓書店這不賺錢甚至蝕錢的店舖得以存在下去。

Flow 流動 分享
荷李活道38至40號1A


(明報製圖)
 
Ka Ying知道Flow這間書店,是因為有本地的英文雜誌介紹。後來,她發現Time和Lonely Planet都有介紹,可見口碑很好,難怪沒見過它怎樣宣傳,每次來到卻都有很多客人。

 
(黃志東攝)
 
Flow是一間樓上二手書店,舖面堆滿了英文書,但店主還是在眾多書裏挑選了一些推介,希望把自己的得着分享。店主樹單(Surdharm),是個光着頭的香港人,覺得二手書店就是一種讓想法流動的平台,並不應只說句「是呀,我看了這書」,就把對話完結,而是把體會互相分享。Flow在九七年成立,在此之前,樹單在一個有機農莊工作,常常會思考到環保的問題。後來有朋友介紹一間二手書店說很精彩,於是去逛,「那書店在半山,面積不大,落地玻璃,陽光充沛,流動風景的概念就在那時萌芽」。後來,Flow的概念讓他愈做愈起勁,除了書本作為商品在買與賣之間的流動,書店也成為城巿裏一個讓人的想法分享、流動的地方。但為什麼不做中文書呢?「我有選擇中文書的,但中文書沒有選擇我。」他說,中文書的二手巿場未成熟,以商業角度看,要有足夠供應、足夠的好書,現在來說,中文二手書仍未成為可以產生足夠利潤空間的商品。不過,樹單是樂觀的,覺得今時今日的年輕人,比起十多年前開店時,對書多了喜愛,多了人討論書籍。「我好簡單,做好自己本分,應做的就去做。事情出現了,我踏進來,成為完成這事的一分子。」

Books & Co. 遠離世界
半山柏道10號


(明報製圖)
 
在柏道下車,若不是Ka Ying指着紅磚牆外的小門牌,我實在看不出這住宅區上原來有一間書店。紅磚牆之間,四扇用綠色鐵框的窗邊,一疊疊擺放隨意的書像是裝飾品。推門而入,首先看到的除了書,還有一個開放式廚房,還有書架旁的一列咖啡座。「Books & Co.於2000年開業,本來以咖啡店為主打,書本屬配角。直至2007年James接手,開放式的廚房仍然保留,但桌椅的數量少了,反而藏書卻多了,變成供應咖啡的書店。」

 

這天來訪,James並不在店裏,Ka Ying說,這裏樓底高,James刻意把書架建得高一點,「讓人有種被書包圍的感覺」。除了裝潢刻意凝(營)造看書的氣(氛)圍,書的佈置也能看出店主的哲學。書架上,有用英文字母排列的,也有以「Books about places」、「Books about people」、「Books about books」的類別,「去旅行,會找旅遊指南,但James把關於地方的書也放在一起,讓讀者也有機會從其他面向了解那地方」。James曾說,書本像人一樣,物以類聚,走在一起就有生命,他只在讀者角度想,能夠輕鬆地找到想要的書,或發掘更多。

書店很寧靜,書架之間的玻璃窗,讓人感覺好像從另一個世界看街上風景,書店可以把人從繁囂的世界抽離,我覺得Books & Co.是成功的。

森記 請你打書釘
北角英皇道193號地庫


(明報製圖)

在英皇道近炮台山的一條橫街,有個舊地庫商場,走下樓梯,就會看見右邊堆滿了書,書堆中,居然有隻花貓在睡懶覺。書店門外貼着一張與別不同的告示﹕「各位愛貓朋友,這裏是間書店,只不過有貓相伴,千萬不要為玩貓而來,謝謝!」

 
(黃志東攝)
 
對,雖然我數算過,店內外至少有十隻貓咪,但貓的確不是森記的重點,重點在於書,和店長。璇姐,接手森記大概三十年,讀書年代在這裏打工,後來老闆移民,就變成了店主。森記是舊式香港書店,裏面的書架堆滿了書,白白的燈光,窄窄的通道,在亂中有序的書堆之間,會發現當中有些書脊貼上「好書」二字,「我當然沒法把全部書都看,但當看到好書,也想推介給更多人」。三十年來,香港的讀者轉變不少,「現在的人,走進來問有沒有他想要的書,買完就走。慢慢看書的人很少。」打書釘不會阻礙書店嗎?「怎會?我不知幾想有人打書釘。要認真看過,才知道自己是否想要,我硬推介給你沒用的。書店多賣『暢銷書』,但我覺得『長銷書』仲好,可以讓書留在書架的時間更長。」

森記營業時間由下午一時至晚上十一時,不過午夜過後才是璇姐工作的開始,「執書、埋數、打理貓,這些在日頭都做唔到」,往往到清晨才回家。書店經營愈來愈艱難,璇姐覺得想不了那麼多,把書店當成孩子,不再在乎做不做到,而是想每天怎樣做好書店。

讀書好棧 暢銷書以外
尖沙嘴柯士甸道18號2樓


(明報製圖)

讀書好棧,是一間奇書店。說的不是它售賣古靈精怪冷門的書,而是因為它其實不像書店。例如,熟客一入門口,不是打招呼,而是換拖鞋──店主Hilda指着鞋架說,那是一個客人突然有天說拿幾對上來用好不好。然後,一堆女人走進書店,擱下手袋,在長桌上攤開布匹。書店到了黃昏,會借給朋友開縫紉班。「有人說,這裏似個社區中心。」

(黃志東攝)
 
讀書好棧開了八年,此前,Hilda是做銀行,儲下一筆錢,就想圓自己的心願開書店,「剛巧遇上一個dream舖,閣樓,大塊玻璃」。書店地方偌大,書不多,「我主要做學校展覽」,事先選一批書,再送到學校做書攤,有時也會做講座,「暢銷書少選,要買的話,去『三中商』(三聯、中華、商務)就得啦。」Hilda覺得,有很多好書其實被埋沒了,她試過致電書商拿一套不出名但很好的書,書商說,全港只有她訂貨。「既然有能力,我就想自己有這種角色,把好書讓更多人知道。」但這樣能生存嗎?「書店怎會是賺錢的生意。」Hilda起初最壞的打算是只做兩年,然後大不了重操故業;捱到八年,她也覺得是奇蹟。「收支平衡?以年計的話,沒一年做到;若以月計,偶爾還是有的。」但看Hilda笑得開懷,不計較或許反而有更多收穫。她說,客人會變朋友,朋友會變更好的朋友。她們會到Hilda家借宿;去旅行,客人會請纓為書店做接線生。連她租來的舖位,也讓她遇上了良心業主,「我租了六年,上月再續租,她沒加我租。對上那份租約,不加反減」。

明報二O一四年七月二十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